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慧能坛经对不二法门的运用_伍先林
    伍先林

    内容提要:慧能《坛经》强调、主张修行实践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无分别智——不二法门,而这种无分别智就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是与自性本体相应的。慧能是从般若性空的思想来超越一切分别的,即从一切法都是性空的来取消一切对立、消除一切差别的,慧能这种从一切法都是性空的来超越一切分别、差别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继承了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观点的。这种中道、不二的无分别的思想方法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实践,就是无念、无住和无相。

    关键词:慧能自性般若不二无念

    作者简介:伍先林哲学博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

    慧能认为自性是佛。慧能的自性佛思想对于他的宗教修行实践有哪些具体的指导原则呢?首先,慧能认为既然自性本来清净,而且一切法都在自性中,所以他反对向心外求法,而认为必须向心内用功。比如对于戒定慧这三个佛教的基本问题,慧能对志诚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惠。”(敦煌本《坛经》·41节)。他是在听了原来是神秀弟子的志诚的话后发表这个议论的,志诚说神秀提倡的戒定慧是“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惠,自净其意名为定。”。慧能听了之后评论说:“汝师戒定惠,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惠,劝上人,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惠。”,因为“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同上)。这就是说真正的、究竟的戒定慧都是在自性中的,是从自性本身发出来的,而且自性的戒定慧是性空的、无戒定慧的法相可立的,所以“亦不立戒定惠”。

    又比如对于功德,这也是佛教信徒所普遍追求的。慧能评论梁武帝为求功德而多作造寺布施供养等佛事时说:“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同上.34节)。功德也在自性、自心中,功德可以说表现在自性的圆满报身上,是从自性法身中产生出来,与法身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说功德在自性法身,必须向自心中求。

    同样,对于佛教其他的一些理论和仪轨,慧能也是从自心、自性的角度来加以解释的。如大乘佛教提倡普度众生,慧能则认为度众生是“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于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庆者,是名真度。”(同上.21节)。众生也不在心外,所以度众生也是向心内用功,是用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来度脱、超越自己的迷妄。还有象归依佛法僧三宝,慧能认为是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真正的归依不是外在的归依,如此类似的解释还有好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慧能上面所表达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佛教史上,慧能是特别地强调和发展了这种反省内求的内向性的思想方法,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佛教的宗教理论中的唯心论思想,而且将佛教的一切宗教实践活动也都归结到自心中,他这种思想倾向比《大乘起信论》还更为彻底,更为一贯。

    与此相应,慧能认为既然一切法都在自性、自心中,所以他也强调修行实践必须自信、自立、自觉、自主,要获得宗教解脱、心灵拯救最终还得依靠自己,而不是依赖于外的。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慧能坛经对不二法门的运用_伍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