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分 第四卷
把三界内的所有都称为有情,最终都是有情,因为都要回归于最初的那个地方,只不过现在分别它是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人和动物,这是后天分辨出来的。如果不分辨,就像释迦佛所说的都是佛。正因为他说了这句话,我们才相信修行确实能证得佛果,当下就会得到佛果。只要你敢直下承担,佛国就在眼前。直下不承担,佛国是找不到的。在我药师佛法中修行梵行。梵,译为净,超出五欲的清净行,就为梵行。这个我不是单指的一个小我,这个我是大我是无我,是月藏玉兔日藏乌。梵行还有另外一个词叫修戒,通过戒定慧打开自己的智慧。很多人也没有通过戒,也没有通过定,智慧就打开了,这是上根人,他的智慧根非常好,可以从慧定戒走,怎么走都没有障碍。大家从定戒慧也可以,从戒定慧走也可以,闻思修都可以,这要看每个人的机缘与根性。佛说一句话,不管你上根也好下根也好,最终是要成佛。成佛就不再受三界内控制,不会受五行控制,这种情况下你就为自在佛,所以说我们要明白梵行就是戒律。一切皆令得不缺戒者,使修行者得具足戒。不缺就是具足戒。凡夫持戒修行到佛地,如渡海的浮囊,里面盛满空气,没有一点漏洞,才能渡到彼岸。囊比喻成戒,戒行无缺,才能到佛地;如果浮囊有孔,就会沉没,所以戒不可片刻离开呀。传戒者要如法传授,受戒者要如实修行,方能具足,无所缺漏。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戒是属于出家人的,在家人是没有的。摄律仪戒,即持身口七支等戒,就是止一切恶行,就是诸恶莫作,凡是佛制止的事,都不能作,如果作了就是犯,此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即做一切善法,就是众善奉行。凡是佛教授的事,如六度万行,都要去做,如果不做,就是违犯,此即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即诸菩萨广行四摄,饶益众生,如果不做饶益众生的事,即是犯戒。摄律仪,摄善法,通声闻。而菩萨戒则以饶益有情为主,以摄律仪、摄善法为助。有许多人虽然没有皈依,但那个清净的心已经皈依了,因为相信了佛法,相信了佛的那种慈悲力,等于受了无形戒。到庙里让师父给受戒,那是有形戒。只要我们发一个真诚不虚的愿,我们就可以得到戒体。很多人说没有师父给受戒,或者说没有出家怎么有戒哪?你真的至心发愿,这个愿就为戒。受戒和不受戒结果真的不一样,没受戒之前你的心都是不定的。今天有个人问我,说一打坐妄念就来了,不打坐没有妄想。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因为这个事情都要经历,为什么一打坐妄念就来了,可从座上一下来什么妄念都没有了,什么心烦的事都没有了?这也是大家必须要解决的,必须要明白的问题。受戒就会得到戒体,不受戒就没有戒体。有戒体的人会如理如法按照戒定慧一步步的往上修,刚开始心情非常糟糕,越修越沉稳,越修越清静,这是得戒体的人。没有得戒体的人,只是懂得一点念经或者做个早晚课,是不得戒体的。不得戒体的人,打坐就会越来越混沌,思想越来越慌张,感觉自己越坐越烦躁不安,说不出来的烦,七百年的事情、八百年前的谷子全想起来了,这就是恶种子或者是污染源开始排污了,你的脑袋起得全是妄念。还有很多受过戒的居士没有得到戒体,他只是走了一个形式。很多出家的师父也是,虽然登了坛,但也没有得到戒体,是名得到戒体。真正得到戒体的人,他的戒体和他的愿力是平等的,是不二的。你的愿不真实,你的戒也不真实,愿真戒真,愿假戒假。和尚一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如果你的心愿很慈悲能持,就是我绝对不会杀生,我能持这个戒,这个戒你就得了,清静心去接戒。如果用一种浮躁的心来受戒,上面问:尽行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能持。这戒就不清静,不清静的戒,这戒受的就没有用了,没有用的戒,就是是名受戒了,走了一趟形式。形式的戒,得不到真正的戒体,所以说我们要至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