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国人民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没有战斗,没有工作,没有流血,没有牺牲,不去推翻反革命政权是不可能的。敌人的几百万军队,是不会自行倒台,自行灭亡的。现在,我们胜利了,要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井冈山!”《汪东兴日记》。

    5月27日,毛泽东伏案挥毫,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光辉词章。

    5月29日,毛泽东接见了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同志和群众,并特意会见了袁文才、王佐两位烈士、当年“井冈寨主”的遗孀,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谈话和活动,倾注了对井冈山和井冈山人民的无限深情,体现了革命领袖对老区和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回顾和谈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及其历史地位时,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多宣传井冈山的革命传统”、“要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井冈山”的重要指示,可谓言简意赅,振聋发聩。这是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嘱咐和殷切期望,值得后人牢牢记取。“井冈山的革命精神”这一科学命题,也是毛泽东在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第一次提出的。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对于中国人民“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在江西蒙难、复出前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邓小平对江西苏区是非常熟悉、感怀至深的,但由于工作的关系,一直与井冈山失之交臂,直到林彪倒台,即将结束三年谪居生活的他在复出前察访了井冈山,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1931年2月,年仅27岁的邓小平同李明瑞等一道,率领红七军离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千里转战,从广西经桂黔湘粤边境来到江西崇义。随后,他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江西军区第三分区政委、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红星》报主编等重要职务。其间,他既出色地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创造红色政权、支持革命战争的艰苦斗争,又曾遭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批判和打击;他既有非凡的政绩,出类拔萃,又历尽坎坷,大起大落。“邓小平是在乌云压顶的情况下开始长征的”。从1931年2月到达江西,到1934年10月出发长征,邓小平在江西苏区战斗、工作、生活了三年零八个月。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对红色故土一往情深,几次到过江西,却没有机会上井冈山。1972年11月12日,年近七旬的邓小平在经历了“文革”的磨难和江西三年的流放生涯后,带着林彪集团垮台后的喜悦,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关怀下,由卓琳陪同,开始了察访井冈山的活动。在吉安交际处,当听到林彪企图篡改井冈山斗争史时,邓小平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线。”11月13日,邓小平上了井冈山,在永新三湾、宁冈茅坪等革命旧址旧居参观,看到老区一片贫困的状况,心情十分沉重,缄口不语。在八角楼,当有人讲起林彪死党企图将“朱毛会师”篡改为“毛林会师”时,邓小平说:“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当宁冈县的领导向他介绍了当年的井冈山斗争情景和茅坪的现状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接着又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11月14日以后,邓小平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黄洋界、八面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简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目录 > 第二十三章 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