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主战
【原文】
凡战①,若彼为客、我为主②,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③
《晋书》④:后魏武帝⑤,亲征后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军⑧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⑨,然后攻战。今魏不可⑩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军⑾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⑿,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⒀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⒁,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
【注释】
①凡战:马本及诸本皆作凡敌。从前后文义看,且对照下篇《客战》起句,当为凡战,故改。
②若彼为客、我为主:这里所说的主与客,乃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一般指在本国实施防御作战的军队为主军,而深入敌国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为客军。
③自战其地为散地: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谓散地,是指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由于官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故称此种作战地区为散地。
④《晋书》: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北史》,今据史校改。
⑤后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鲜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后燕,封他为范阳王。其后北魏攻占河北,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慕容德率众南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称王,后又东取广固(今山东益都东北),占有今山东一带称帝立国,史称南燕。
⑦邺城:十六国时属后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⑧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
⑨庙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出战之前,必先议决于庙堂之上,然后出兵攻战,因之又称谋划战事为庙算。
⑩不可:马本及诸本皆作不宜,既与下文四个不可不一致,又与史载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
⑾垂军:史载原作悬军,《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⑿动而不胜:马本脱动,今从唐本。
⒀城隍:即护城壕。
⒁靡费:耗费。
⒂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陈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慕容德记》。
【提示】
本篇以《主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本土上实施防御作战的主军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在人类战争史上,大凡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其实力往往比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要强大得多。在强敌进攻的形势下,防御一方怎样才能打败进攻之敌而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这常常是战争指导者所极为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篇正是从战略防御作战的角度,提出不要轻率、过早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要采取保城备险以消耗敌人、绝其粮道以困敝敌人的方针,然后待敌疲惫不堪之时,再集中兵力歼灭它。这对力量弱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无疑是比较稳妥可行的正确作战方针。
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进攻的邺城防御作战,就是较好地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一个成功战例。从当时的战略态势看,是魏攻燕守;从双方兵力对比看,是魏众燕寡。燕军统帅慕容德在取得击败魏军前锋部队的初战小胜后,打算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