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万里长征 建立无名殊勋
夜幕低垂、万家灯火的时候,我们终于高兴地到达了正沉浸在痛歼蒋介石、王家烈二十几个团的伟大胜利气氛中的遵义城。”

    当夜,贾拓夫在遵义老城杨柳街的天主教堂宿营。他在随行录上写道:

    北渡不能复南征,二次重占遵义城,

    拓夫仍宿杨柳地,笑问英雄均健生。

    1935年7月间,贾拓夫随红军总部二次离开遵义后,四渡赤水,横越大渡河,翻过大小夹金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进抵黑水、芦花一带。当时,红军经过长途转战跋涉,供应十分困难,粮秣极为匮乏,筹粮成了第一件大事。中央军委在毛儿盖与芦花城各设立一个筹粮委员会。贾拓夫是芦花筹粮委员之一,承担筹粮60万斤的任务。接受任务后,他带领一部分战士匆匆出发,直奔瓦布梁子而去。

    贾拓夫后来写文章回忆道:“芦花城到瓦布梁子,沿黑水东下,计三日路程。一路只闻水声,不见人迹。黑水两岸,皆峻岩绝壁,望之生畏;绿草道上,人烟稀少,感无限寂寞。当时,已疑我到了里什么地方。”

    行间路过一个叫以念的地方,被住在此地的彭德怀司令员欣然留住。贾拓夫与彭总促膝长谈,不觉已过半夜。就这样晓行夜宿,一连数日,终于到达藏民居住的地区。

    瓦布梁子产有大麦、小麦、养麦、洋芋(土豆)、萝卜、猪、牛、羊和盐,是黑水、芦花一带较富庶的地区。但当时藏民都逃匿于深山老林之中,村村十室九空。贾拓夫和红军战士们严守纪律,尊重藏俗,昼不人户,夜宿帐蓬。后找到一位通司(翻译)名叫“七十三”,他目睹红军秋毫无犯,和蔼可亲,加之红军向他做了许多宣传,终于通过他动员了一部分藏民回村。

    为了密切军民关系,争取藏民支持,完成筹粮任务,贾拓夫带领战士大力开展宣传争取工作。他们贴出保护藏民的布告;在藏民的田里插上保护牌,责令一切部队不得任意侵犯;向回家的藏民发了“保护证”,使其安心生活;到各村召集藏民开会,通过通司宣传红军的主张和政策……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后,很快打消了藏民的疑虑,使藏民和红军成了一家人,藏匿的百姓大都回来了。他们送东西给红军吃,腾房子给红军住,还帮助红军缝衣补鞋。问长问短,无拘无束。

    局面迅速打开,贾拓夫因势利导,广泛宣传,号召藏民联合起来反对汉官和军阀的压迫,帮助他们成立自己的人民革命政府。贾拓夫亲自组织藏民大会,各乡都成立了人民政府,选举了自己的主席和代表。紧接着,召开了六个乡人民政府的代表会,成立了瓦布梁子区藏民革命政府,组织建立自己的武装。于是,瓦布梁子变成了另一个天地,到处飘扬着自由解放的红旗。

    人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为红军筹粮、煮盐。贾拓夫因地制宜,把过去“打富济贫”的口号改为“借富济贫”。同时,发动群众去割“恶霸”的青稞,一半归红军,一半归群众。军民共同努力,仅半个月就完成了筹粮备盐的任务。当数百红军战士担粮运往芦花城时,上百藏民也组织了运粮队。他们自带糌粑,不计报酬,全家出动,其情其景十分感人。贾拓夫离开瓦布梁子前,又把剩下的几千斤粮食分给了穷人。藏民们依依不舍,把酒相送。红军的筹粮任务顺利完成了,同时,红军的美名也永久地留在了这一地区的藏民心中。

    1962年,拓夫因鼻病住协和医院治疗期间,与长征时也搞过筹粮的杨至诚将军见了面。杨将军感慨地说:“拓夫真有办法,我们在一些地方筹粮时,人家不理我们,搞不到多少粮。可拓夫一下子就搞到那么多,人家还高高兴兴送了来,你看怪不怪。”拓夫筹粮成功,得到广泛好评。当时在红军总政治部有一首流传的打油诗这样赞誉他:

    拓夫不假(贾的谐音),善骑战马;深入藏区,办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贾拓夫传简介 >贾拓夫传目录 > ○三、万里长征 建立无名殊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