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抓住话剧《于无声处》大做政治文章
    1978年10月12日,《文汇报》发表长篇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引起了胡乔木的注意。《于无声处听惊雷》记述了上海工人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轰动的情景。这一话剧,是生病在家休息的上海热处理厂青年工人宗福先花了二十多天在1978年5月完成的。《于无声处》在舞台上为天安门事件平反。9月23日,《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上演,观众反响极其强烈。剧场的容量毕竟有限,《文汇报》破天荒地连续三天用了四个版面发表《于无声处》剧本,以使广大读者可以从报纸上读到《于无声处》。

    胡乔木以高度的政治敏感,读了话剧《于无声处》剧本,给予肯定。尽管他此时的职务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却专程飞往上海,去看话剧《于无声处》。看完演出,他上台接见剧组全体人员,称赞这个话剧“写得不错”。

    由于胡乔木的大力推荐,11月14日,话剧《于无声处》剧组前往北京演出。

    胡乔木如此看重话剧《于无声处》,为的是大做政治文章,因为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是当时与“两个凡是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把1976年清明节的“天安门事件”定为“反革命事件”,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作出的。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坚决反对为1976年清明节的“天安门事件”平反。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要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呼声日高一日。

    在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十天——1976年10月26日,华国锋在对中共中央宣传部门负责人谈话中,就明确指示“天安门事件要避开不说”。华国锋所谓的“避开不说”,就是不准平反。

    在1977年3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明确提出要为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平反。可是,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坚持“天安门事件”是毛泽东亲自定为“反革命事件”,不能平反。

    邓小平的复出,本来就是意味着对“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的否定。然而,华国锋却硬要解释为“天安门事件”仍是“反革命事件”,邓小平的复出只是由于事实表明邓小平与“天安门事件”无关,不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

    然而,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1978年11月12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一次提及了最敏感的话题——天安门事件,认为应该予以平反。陈云在讲话中,还提到了话剧《于无声处》:

    关于天安门事件。现在北京市又有人提出来了,而且又出了话剧《于无声处》,广播电台也广播了天安门的革命诗词。这是北京几百万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不同意批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而且在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同样的运动。中央应该肯定这次运动。

    这一回,陈云一呼百应,在会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声势。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都坚决支持陈云的发言。

    这股强大的力量,向着华国锋筑起的“不许平反”的堤坝发起了总冲击。

    说实在的,华国锋坚持“天安门事件”不能平反,他打的是“两个凡是”的挡箭牌——“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定的”;实际上,“天安门事件”与华国锋本人休戚相关。

    在“天安门事件”的紧急关头,华国锋在1976年4月4日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说:

    “一批坏人跳出来了,写的东西有的直接攻击主席,很多攻击中央……很恶毒。”

    正是由于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被定为“反革命事件”,邓小平被撤消一切职务;

    也正是由于1976年的“天安门事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简介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目录 > 抓住话剧《于无声处》大做政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