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耕云先生讲述)
?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要我们信有一个真实──只此一事实的真实。要我们疑,有问题,即使辩论都没有关系。证道歌说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界,不仅可解释成范畴、界限或区域,主要是指根、尘相对的作用──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作用:眼对色的感受,耳对声的感受这些六根对六尘所发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尘加六个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种现象。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又是一笔带过,无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讲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是构成我们生死轮回的十二个要件。因为无明,就有妄作而产生情感上的行。由行产生识。有了意识就随缘受胎,刚刚受的胎叫名色。
所谓名色,是有而不可见,无影无像,只能形容,只有名所形容的色是小到不可见的。过去没有显微镜,谁能看见XY染色体的活动?看不到,所以叫名色,只知有这么一个东西,但还没有成为人的胚胎。
第五是六处,六根具足,然后就出胎。
第六是触,小孩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但却会抓东西;国人满周岁时,有抓周的习俗。到了二、三岁时,就有触感,喜欢去接触物品。
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乐,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约五、六岁时就已具备。
第八是爱,约十四、五岁,有了爱就知所选择,有了物种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胶似漆,念念不忘,梦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实体距离更远了。
第九是取,包括追求和逃避;追求权利,逃避义务和责任。人们基本的欲望包括:自我保存──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食、色、领导、支配、占有诸欲相继发生。古人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不能说每个人都临难求免,但苟得的人却较多,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与后有:透过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而有业,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著的时候所造之业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阴身即是中有;后有即随业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这叫十二因缘。辟支佛观十二因缘,找到了解脱之道的苦、集、灭、道四法印,而证解脱。但是在菩萨眼中,皆同幻化。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余的十种因缘,都一笔带过了。二乘圣人藉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集、灭、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详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苦有八种:
生苦──人一生下来,离开母亲,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没有谁会哈哈大笑的,一出来只会用哭来表示苦。
老苦──老也很苦,身体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从心;想爬山爬不动,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养不好,想想前尘往事,一生累积了太多的无奈、挫折、抱怨、牢骚、不满、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对生命的惩罚吗?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说不苦,但眼泪却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装顽强说人生不苦,很乐!但心里却像吞了黄连似的。
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