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重新主持财经工作
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建钢铁厂需要新建配套;华东电力、用水本来就紧张,再加上一个宝钢就更困难;上海地质条件也是个问题,光打地基就要花不少钱,有人形容是用钞票一寸一寸垒起来的,等等。人们议论纷纷。
显然,宝钢问题,是关系调整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陈云决心亲自处理这个问题,反映了他对此的重视。
陈云从1979年4月底5月初开始着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那时,宝钢建设已经上马,而国内又议论纷纷,处于“骑虎难下”状况。
宝钢建设,已经同外商订了合同,日本方面行动很迅速,按照协定准备了材料,组织生产,大批引进设备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由于风闻中国即将全面开始经济调整,外国厂商担心影响自己的利益,更是加速向中国抢远设备,货物已按协议交付,中国方面就不好说不收、不建了。已经定了合同,如果不履约,外商是要索赔的。那样的损失相当大,也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声望和信誉,对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十分不利。
在国内,宝钢从1978年破土动工以来,建设工程已全面展开,高炉、焦炉、转炉和电站等主体工程基础桩都已打完,现场施工队伍已经集结了四五万人。一下子也难以停顿下来。
但是,如果宝钢照原计划建设,调整方针就会落空,进口设备要占用大量外汇,还需要有相应的国内配套设备和材料、资金,大体上是一美元需要一元人民币的物资和资金来配套,根据当时的财力物力,无论如何是配不起的。
当时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说要全部下马,有的说可以部分下马,还有说下马损失太多受不了。有的说已经进口的设备先放起来,形势好转了再说;有的却说与其保存在仓库里,倒不如把它安装起来,哪怕不能开工也行。众说纷纭,谁都占理。这个决心不好下。
陈云看了宝钢上马的一些材料,又把宝钢建设规划与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对了一些对比,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宝钢工程的一、二期建设,可以适当拉开间距。
陈云认为,鞍钢1901年开始建设,日本人搞了40多年,建国后搞了30多年,前后70年,才搞到600万吨;宝钢规模相当,用7年时间建成,虽说有几十年建设经验,毕竟有些工作还有困难,这是大事,不能含糊。
他还担心,匆匆忙忙搞突击,一些问题来不及处理,积累下来,等完工了,出不来钢铁,那就不好办。对外国设备,陈云并不迷信,他认为,外国设备也是有问题的,要注意。
在一段时间里,建设周期问题是陈云考虑的主要问题。
5月9日,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冶金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宝钢建设问题向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和国务院提交报告,主张:主体设备引进,当然也买技术和专利,但为了增加国内自制设备的能力,将3套轧机改为同外商合作制造。二高炉及三、四号焦炉等大大增加国内分交的比重。把原计划1981年底建成一高炉系统、1983年底全部建成的进度,予以调整、推迟,不要操之过急。
5月31日,陈云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亲自赴上海,进行调查研究。
6月6日,陈云结束在上海的调查,回到北京。从全盘考虑,他最终考虑还是按有关部门的意见,设备要进口,也要有一部分在国内分交。技术资料要全部买下来。
1个半月之内,陈云集中考虑宝钢建设方针,三度反复,才最终拍板定案。
6月16日,陈云在中南海主持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讨论宝钢问题。在会上,他根据一段时间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的结果,提出了8点意见。
根据陈云的意见,宝钢一期工程继续干下去,二期工程延期,二期对外已签的合同按合同进行赔偿,已进口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