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张国焘节外生枝
    8月的毛儿盖,秋风送凉。

    送走张国焘,毛泽东心事重重。沙窝会议上张国焘虽然再次表态同意了中央北上的方针,但毛泽东十分担心在行动上他会不会还像以前一样,不与中央积极配合。事实上,执行“松潘战役”时,红军就是因为吃了张国焘不积极配合的亏,才贻误战机,不得已放弃“松潘战役”,改为“夏洮战役计划”的。如果下一步张国焘继续我行我素的话,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毛泽东的忧虑,我们可以在张国焘的回忆录中找到文字的证明:

    “党内歧见迅即发展为全面性,我和四方面军的同志们指责中央的领导不正确,中央的多数人则坚持中央的政策完全正确,不稍让步。毛儿盖会议(注:指沙窝会议)原是企图弥逢歧见,但又因中央多数过分坚持己见而宣告失败。这就使党的处境更加恶化。”

    由此可见,沙窝会议上,张国焘的举手仅仅只是举手而已。张国焘与毛泽东等中央其他领导人政见和感情的裂痕并没有因为举手而弥合,相反,它在进一步加深。

    “夏洮战役计划”是两军会师后第一次改变战役方针的战略计划,它的成败关系着北上红军能否找到立足点。毛泽东对此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新战役计划的要旨是以红军主力出阿坝,北进夏河地区,突击敌包围线之右侧背,争取在洮河流域灭敌主力,以创造甘南根据地。

    对于这一计划,张国焘也是赞同的,并且为实施战役目标提出了行动方案:将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

    以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五、九、三十、三十二、三十三军为左路,由朱德、张国焘负责,经查理向阿坝开进,然后北去。

    以毛儿盖地区的一(中央红军的一军团)、三(中央红军的三军团)、四、三十军为右路,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一切都商量好了。毛泽东等人也很高兴,大家都觉得北进的军事行动,并未因党内歧见而停滞下来。于是,右路军的先头部队出发了……然而,中共中央万万没有想到,张国焘回到卓克基之后不久,又横生枝节。

    他给中央发来电报,提出西出阿坝,北进夏河之后,变原战役计划中向东(陕西)发展为向西(青海)发展的主张。理由有二:一是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主力,二是可以打通国际路线。“北上”、“南下”之争,又演进成了“东进”、“西进”之争。

    拿着电报,毛泽东的手有些微微发抖。

    才华横溢的张闻天很快用“节外生枝”这个再贴切不过的词语形容了张国焘的此时此举。

    博古改不了他那年轻气盛,习惯了上纲上线的莫斯科毛病,气愤地将电报往桌上一甩,“这是机会主义、逃跑主义”。

    毛泽东在房间里踱了几步,提议三人一起去听听周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此时正患肝炎,且已变成阿米巴肝脓肿,生病住在一座大喇嘛寺内,王斌、李治两位医生终日为他诊治。

    听了博古的情况介绍,周恩来对张国焘的反复无常也有些迷惑不解:“北上的事,不是沙窝会议上中央政治局作过决议的嘛?才几天,他怎么又变卦了。”

    张闻天插话道:“国焘这个人啦,刚解决了‘北上’和‘南下’的分歧,他又挑起个‘西进’与‘东进’的争论,你不知道他到底想的啥!”

    毛泽东说:“国焘的根子是不愿北上陕甘,不管南下也好,西进也好,都是这个出发点。可是我们的红军不仅要活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

    对于张国焘的出尔反尔,朱德也有一个说法:“当时他愿意北上,又不愿意北上的原因,就是想争官坐……到了毛儿盖后,他悲观失望了,他感觉革命没有前途,拼命想往西,到西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色大本营·延安简介 >红色大本营·延安目录 > 张国焘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