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袁文才欲开“山门”
    工农革命军在三湾一住就是4天,这是自秋收起义以来部队在一个地方住得最久的一次。除了部队整编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确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部队经过整编,虽然士气有所提高,军心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从军事角度上来讲,部队长期处于流动状态,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既得不到兵员、粮草的支援,也不能安置伤病员,是无法长期坚持下去的。

    毛泽东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考虑得更深,更远。

    自秋收起义失败以来,毛泽东就一直在思考将部队往何处带的问题。在文家市的前委会上,虽然有到罗霄山脉中段去当“山大王”的想法,但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后来作出了“先退萍乡”的决定。由于敌军的围追堵截,萍乡未去成,部队只得继续南下。连续的行军打仗,部队疲于应付,以至一直无暇选定去当“山大王”的地点。现在,后面暂时没有了追赶的敌军,部队又进行了休整改编,是该考虑考虑这个“山大王”如何去当的问题啦!

    其实,毛泽东的心中早已在罗霄山脉中段选定了一块地方——井冈山。

    那还是在秋收起义前的安源军事会议上,毛泽东从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新亚的汇报中,了解到在罗霄山脉中段一个叫井冈山的地方,有两支“落草”的农民武装,与我们党有联系,并知道了这两支武装的头目名叫袁文才、王佐。

    在莲花,毛泽东又从宋任穷带来的江西省委领导的口信中,了解到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自然也是指的袁文才和王佐。

    现在,部队驻扎的三湾,与宁冈县近在咫尺。于是,安顿好了之后,毛泽东就写了一封信,托当地一位姓李的老表带给袁文才。

    此时,在宁冈茅坪的袁文才,也关注着这批突然来到三湾的兵。在“是军是匪,无人探悉”的情况下,为防万一,他将自己在砻市的部队暂时撤往茅坪。可他没有料到,三湾村的“毛司令”却给他写来了一封信。

    袁文才急忙召集龙超清、陈慕平及他身边的主要头目一起开会商议。

    龙超清是共产党员,而且还是中共宁冈县委的主要负责人。他也是宁冈本地人,其父是江西省参议会议长。他随父在南昌读中学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表现进步,很快就被当时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书记赵醒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之前,龙超清奉赵醒侬的指示,回到宁冈,利用自己是世家子弟的条件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很快在宁冈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担任了宁冈县党组织的负责人。他与袁文才交往较密,并介绍袁文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龙超清等一些共产党员隐蔽在茅坪一带坚持斗争,因此与袁文才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陈慕平,是袁文才农民军的司书,大约相当秘书的角色,可说是袁文才的得力助手。他也是一个具有革命思想的年轻人,就在当年的上半年还曾到位于武昌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

    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物,袁文才等人不甚清楚。陈慕平就介绍说:“毛泽东是共产党的中央委员,我在农讲所学习时,就听他讲过课。他可是做农民运动的专家哟!对了,听说前不久在铜鼓、浏阳一带的秋收暴动,就是他领导的。”

    “大概到三湾的就是秋收暴动的队伍。”有人推测。

    “难道这么快就失败了?”有人惊讶。

    当袁文才将毛泽东来信之事告诉大家并征询意见时,与会的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有的认为应该去接头,都是农军兄弟嘛!

    有的担心会因此招致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有的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提防被人家吞掉。

    龙超清见袁文才拿不定主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色大本营·井冈山简介 >红色大本营·井冈山目录 > 袁文才欲开“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