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建立军事大本营
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从拿山起经过龙源口(以上永新)、新城、茅坪、大陇(以上宁冈)、十都、水口、下村(以上酃县)、营盘圩、戴家埔、大汾、堆子前、黄坳、五斗江、车坳(以上遂川)到拿山,共计五百五十里。……第二个根据地是宁冈、永新、莲花、茶陵四县交界的九陇山,重要性不及井冈山,为四县地方武装的最后根据地,也筑了工事。”

    地势险要的井冈山和九陇山两个军事根据地,成为了进行武装斗争、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战略基地,相互依托,互为犄角,拱卫着军事大本营——宁冈。

    井冈山根据地的优势在山险,劣势在少粮。

    数千军队要以井冈山为基地,吃饭、穿衣都是大难题。相对封闭的经济,也是比较落后的经济,要在山多田少的穷乡僻壤解决红军的给养,确实不容易。

    经济问题成为了建立巩固的军事根据地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

    为此,边界党组织和红军采取了一些解决根据地经济问题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动员部队到山下的宁冈搬运粮食上山,为根据地储备充足的粮食。

    于是,就有了群众性的挑粮上山运动。

    对红军战士来说,这是一项特殊的任务;而对于根据地来说,这是一次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战略行动。

    在紧张的挑粮的日子里,每天都有许多红军指战员和群众,从早到晚奔忙在宁冈和井冈山之间。军民们排成长长的行列,背的背,挑的挑,川流不息地行进在贯通黄洋界的羊肠小道上。

    红军老战士朱良才在回忆文章《红军的连队生活》中记叙了挑粮的情形:“在井冈山的那些日子,‘挑谷上坳’成了我们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从井冈山到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确实难走。每到挑粮那天,我们天一亮就出发,赶到挑粮的地方,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装的东西不够,有的同志索性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装上两裤腿,往肩上一搭。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过坳,直到天黑才回到山上。”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都亲自参加了挑粮上山运动。“毛委员背粮上山”,一时传为美谈。“朱德的扁担”更是脍炙人口、无人不晓的佳话,传遍了全中国,成了井冈山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毛泽东、朱德亲自挑粮上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鼓舞了全军将士,战士们挑粮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鼓足干劲,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挑上山的稻谷就存满了大小五井的村村户户,甚至连黄洋界哨口的石亭子里也堆满了粮食。

    建立和巩固军事根据地有了经济保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红色大本营·井冈山简介 >红色大本营·井冈山目录 > 建立军事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