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灵活机智应变
知的时刻,教师再揭开迷底:这个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之书,使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在讲演或会话中,一个话题往往不会贯串始终,中途转换是司空见惯的事。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有意转换话题呢?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种:会话出现冷场;谈话内容枯竭,会话难以维持;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产生不同意见,不便争论、不必争论或不想争论;原话题无积极意义,低级趣味,或可能伤及他人;交谈一方对正在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情绪;
在讲演或会话中,如果出现了冷场、尴尬局面,或谈话触及他人隐私、隐痛的时候,卡耐基认为不要再继续谈下去了,要立即转换话题。那么,具体在什么时候转换话题呢?
其一,在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应立即转换话题。转换话题可根据当时的情景、你身边的物什等为话题去转变,但必须得做到巧。例如,三国时,一次,曹操与刘备饮酒。
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立时一惊,手中所持箸,不觉落于地上。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何畏雷乎?刘备曰:圣人迅雷风烈之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之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下疑刘备。刘备在惊慌落箸之后,机敏地巧用天气变化,把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险为夷。
其二,在交谈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以假乱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巧妙地改换话题。
例如,明初,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维妙维肖,曹知府见自己祖先被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赵生治罪。
差役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赵生即随差役进府。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尔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赵生瞪眼回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赵生冷笑一声说: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为何当真,欲将我治罪呢?曹知府只好放了赵生。
其三,谈话中,提出一个更新鲜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话吸引过来,岔开原来的话题。
如孩子看到火车,常常会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讲不清楚,你可以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你去姥姥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多半会高兴地拍着小手,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
利用原来的话题,借助邻近内容隐蔽地转移对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换旧,也能自然而又机智地转移话题目的。
比如,某人滔滔不绝地介绍某次展销会上的羊毛衫款式,而你又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抓住他说话的间隙,插上一句:
那次我也看了,不是还有各种名牌冰箱吗?这样,就能把话题引到冰箱上去。
说话罗嗦向来为人们所讨厌,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殊气氛中,罗嗦几句也无防。
巧妙地运用罗嗦语言,不但能活跃谈话气氛,增强谈话的趣味,而且还可以使你随机应变,接受一些正常语言无法胜任的舌战。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
两句罗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罗嗦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