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原理 第五章 我们栽在了哪些心理规律上
多道理。
但我要强强地问一句:事实真的如此吗?
看一下下面这段名言警句。在一些书和微博里俯拾皆是。当然,它也会被某些人挂在嘴边,一边说给自己听,一边说给别人听,以表明他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感悟。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的钱或转化为钱的能力而尊重你、巴结你,他爱的最终是钱,不是你,你不值得高傲。如果一个人因为钱或地位而看低你,他看低的是钱和地位,也不是你,你也不值得自卑。
这段话,我们平时都知道,或别人一说我们就觉得自己也知道,有没有?还可以说出一长串经典名言,比如,某女士就有这样的经典妙语风行一时:
人绝不能看轻自己,但也别太看重自己。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不会尊重别人起码也要学会自尊。一个从没有嫉妒过别人的人,是缺乏上进之心的平庸之徒;一个从来没有被别人嫉妒过的人,是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人应痛苦地清醒着,而不应麻木地快乐着。倘若无奈,你可以厚颜但不能无耻!
这段语录够哲理够煽情吧?在微博上,我看到无数人奔走相告。问题是,尽管以为自己懂得这些道理,但在别人巴结我们的时候,我们仍然高傲;他们看低我们的时候,我们仍然自卑。我们不断地用某女士的语录来提醒自己,但仍然看轻自己,仍然嫉妒,仍然麻木地快乐着这些道理好像全派不上用场,一般情况下只能用来装,表演给自己和别人看。
这些道理是不是中听不中用?
我想请问:当我们说出或欣赏这些哲理名言,一般是在什么时候?肯定是在我们把一些事情搞砸,碰到人生中的麻烦,或想用来安慰他人时。我们用优美而智慧的语句,告诉自己或别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感觉好像挺爽。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发生。
为什么?我们如果澄清一下它在心理上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念出这些哲理名言时,我们其实只是在审美。就是说,这些话只具有临时性地安慰我们和他人那颗受伤的心的功能,它们只是作为外在的供我们欣赏的东西出现,并没有进入我们的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
13、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成功,绝不是自我暗示,而是自我强迫!
有一件事让我很感动。
在清华大学给学生讲心理分析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外校的女生,大老远跑来听并问我一个问题。她已经快毕业,面临一个毕业后工作还是考研的选择。她说,她很想工作,但又感觉,也许读研后竞争力更大一些,尤其是她父母非常想要她考研。在这样的压力下她很矛盾,问我怎么办。
我直接给出建议吗?不能。我首先要给她澄清,她的想法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意思呢?正如我一语揭破的:她想工作,其实是对父母养自己那么多年感到愧疚,想早点报答父母或者准确地说,她是对那么多年在父母的期待下读书,感觉有压力,想解脱出来。
也就是说,无论是想工作还是继续读书,都不是基于她真正的兴趣。她的矛盾在于:一方面因为想摆脱父母的压力,想通过工作来解脱,但在竞争很大的情况下,对未来又没底,存在继续读研以摆脱这种焦虑的幻想;另一方面,读研又意味着要承受父母的压力,所以又想工作。这是一个正反馈式的循环链条,陷入到这里面,痛苦可想而知。
这就是对她的想法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的澄清。看到了这一点,就可以砸烂这个循环的心理链条走出来了。该怎么做非常清楚:读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读!
现场还有一个同学问了一个同样是和考研有关的问题。他说据说自我暗示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坚定目标,所以他一直在自我暗示一定要考研,一定会考上。
这是在自我暗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