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军说明书
服装是灰色粗布的中式便衣裤,上衣不另接袖,有两大两小无袋盖的口袋,也有的是对襟两个或3个口袋,5个扣子,用布结或用布包铜钱、麻团做扣子。裤子是没有插手口袋的直筒长裤(红四方面军曾穿短裤绑腿)。也有的战士穿列宁式和中山式服装。
红军的帽子也不尽相同,有的部队戴八角帽,有的戴六角帽,还有的戴学生帽(红四方面军的帽沿比较大),但都是缀红布做的五角星(象征着工、农、兵、学、商团结一心向革命),衣领配两块红布领章(象征红旗普照全国)。这是当时从衣服上识别红军的唯一标志。
当时红军军服的用布,主要是窄幅粗布、细棉布,颜色有灰色、青色和兰色。
红军到1931年底才有自己的统一军装。是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专门培养红军指挥员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军事院校也建立起来,但当时红军的着装很不统一,有穿工农装的;有穿从战利品中获得的白军服装的;也有的穿打土豪分来的各色服装;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人头戴列宁帽、身穿灰布红军服装。时任中央红军学校任俱乐部主任赵品三接受刘伯承的命令开始设计新军装,刘当时从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回国,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新服装设计出来后,首先是红军学校里的学员每人一套,并逐渐扩散到全军。
红军的军装一开始是仿照前苏联红军军服样式设计的,上衣是紧口套头的,前苏联大部分地区与我国南方气候有差别,这个设计很不适合南方的气候,于是改为开襟敞口的,并缀上红领章;军帽仍用大八角式列宁帽 ,后来发现帽角太大,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就又把军帽改为“小八角”,帽中央缀一颗红五角星。考虑到红军经常要在山地行军作战,选用了不容易暴露目标的灰布衣服。
如英国籍传教士R·A·勃沙特所描绘的,长征期间的红军并不是一支衣装统一的队伍。受条件所限,以及沿途不断吸收各地的新兵,红军实际上依然是一只衣装杂乱的队伍。
红军第一次统一发的军装。
红四方面军的军帽,帽檐比较大。
周恩来所戴的标准红军帽和耿飚所带的红军帽,两张头像并列比较。
苏联红军的标准制服像。
图为红军长征期间的旗帜式样。红军的旗帜从秋收起义打出第一面红旗后历经变化,直到1934年1月,第二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国徽、国旗、军旗的决定》,才正式规定军旗的样式为:“军旗为红色底子 ,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的交叉镰刀锤子,右角上为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这是一面深受前苏联国旗影响的军旗。
如果要为长征的红军战士画一幅标准像的话,江西省兴国人或许可以作为形象代表。在红军苏区时期,兴国全县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为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3179名,居中国各县烈士之首,占中国烈士总数的六十分之一,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会师时也是因为听到对方有人哼起兴国山歌才发现原来是红军并接上头的。
兴国也是中央红军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曾在兴国做过《兴国调查》、《 长冈乡调查》,办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陈毅曾兼任过中共兴国中心县委书记;兴国先后创办了中央兵工厂、中央造币厂、中央红军总医院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参加长征的12个主力师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少共国际师”、“工人师”、“模范师”三个师均是兴国子弟。兴国从苏区时期的“模范县”到建国后中国的第二大“将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