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
一个目标,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这些话语甚至到了新中国也一直高度流行。会师还是革命胜利前奏的最重要的仪式,以至于文革期间也有人把林彪替代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因为站在最上面握手的那个人必然是领袖人物,这个握手寒暄的场面在电影里塑造得激动人心,它与地下党员“接头”的场景,一起在伴随共和国长大的那批少年伙伴们集体游戏里反复模拟演练。

    在长征期间,最重要的会师,应该有两次,第一次自然是懋功会师,由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这两支最主要的红军终于经过千山万水汇合到了一起,之前它们都经历了无数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在索尔兹伯里的著作中,对这次会师描述了几个颇有意思的镜头:“大雨倾盆而下,毛在路边的油布帐篷下等待着。下午五时左右,张国焘骑着一匹白色骏马,在十来名骑兵的护卫下,踏着泥路,溅着泥水过来 了……一切庆祝的表面排场都有了——旗帜、标语,大碗热气腾腾的鸡和肉,大堆的饭和菜,大锅的汤和大罐的酒,还有当地酿造的类似贵州名酒茅台的烈性白酒。”

    康立泽当时是红四方面军第30军268团的战士。他回忆为了迎接这次会师,战友们纷纷腾房、打扫卫生,刷贴欢迎中央红军的标语,不少人拿出自己的布袜、手巾、瓷碗、草鞋等,准备作为慰问品赠给即将会师的战友。上级还规定了具体的任务:给每个连队、每个排、每个班、每个战士都发了一堆羊毛。羊毛上有很多羊屎, 要洗干净、撕开,撕开后学捻线。规定每名战士要织两套毛衣;一套过草地时自己用,另一套捐给红二、六军团。这种“纯粹的友谊”在经过长征的苦难之后更显得珍贵。

    不过,在索尔兹伯里的笔下,红军的领导层在这次会师欢乐的表皮下面,还“流淌着另外一股潮流:怨恨、敌意、猜疑。”“双方都对对方部队的人数提出了疑问。张国焘一度曾走到周恩来面前说:‘你们有多少人?’周天生是个外交家,反问道:‘你们有多少人?’张说:‘我们有十万。’周回答说:‘我们有三万。’周的夸张程度比张的要大得多。双方都保守秘密,都不坦率和公开。……有位红军战士由于见到红四方面军的马长得膘肥体壮,忍不住夸了几句。毛斥责道:‘别羡慕那些马!’”后来的发展证明这次会师并不完美,张国焘走向了分裂,他选择了南下。毛泽东继续北上。而这时的红军已经交融在一切,例如本来和毛在一起的朱德就被分到了张的部队里了。

    长征第二次最重要的会师则是会宁会师,这次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得到了最后的统一。1936年10月10日清晨,这天特别具有象征性,因为这天既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而两年前也是这一天中央红军总部撤出了瑞金,开始长征。在相关的文献中,这样描绘了这个在红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日子:“会宁城内人头攒动,彩旗飘舞,这座偏僻的小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闹过。放眼城中,几乎成了红军的海洋,大伙只要见了面,无论认识与否,都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

    尽管会宁一带自然条件恶劣,当地人的生活异常清苦,可先期到达会宁城的红一方面军还是想方设法做好接应准备,为了让红二、红四方面军能吃上一顿饱饭,他们除向老百姓购买部分粮食外,还主动将自己的每日三餐减为两餐;此外,他们还尽量节约使用窖里的水源,许多战士还自发帮助红军被服厂连夜赶制草鞋、毛衣 、袜子和手套。朱德也在这个晚上在会宁城文庙的欢庆会上,当众为红军战士表演了一个藏族舞蹈。

    但在毛泽东眼里,会师只是一个休止符,并不意味着永远安宁,虽然红军会师的地方叫“会宁”。他指出 “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用中共党史和军事史的总结来说就是:“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1934—1936)简介 >红军(1934—1936)目录 > 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