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入湘军,初识李灿、黄公略
他亲自当了全营的国文教员,并且接连搞了两次命 题作文,声称此乃忧国忧民的体现。文题呢,一篇叫作《爱惜光阴》,另一篇叫作《论立志》。据说,当袁植看到彭得华的第一篇作文时,情不自禁拍案叫道:“好!他娘的,好!”而第二篇作文呢,竟使他的双眼瞪圆并且放出惊诧之光,犹如一头公牛被打了一针兴奋剂。

    在彭得华的《论立志》中,有这样的精彩片段:“志不立,吾人无可成之事,国亡家亡,灭种随之。而覆窠之下,岂有完卵?弱肉强吞,莫此为甚。吾人生逢斯时;视若无睹,何异禽兽为伍。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 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

    袁植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使那些原以为彭得华只是个大老粗的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这样一来,在本来就钦佩彭得华的品格的士兵们中间,便产生了一种围拢他的向心力。那个入伍不久的李灿,很快就向他伸出了友好的手。

    彭得华初次握住李灿的手时,想不到这个跟自己同连同班又算是同乡的年轻人,会与自己风雨同舟,出生入死。听说他是湖南宜章县城关镇长冲的上李家村人,得华不禁仔细瞧了他一眼:身材较高,长脸尖下巴,相貌普通,极有特点的倒是那两片薄嘴唇,总喜欢紧紧地抿成一条直线,这难道不是果敢刚毅的象征吗?

    李灿原名文彬。国难当头,百姓涂炭,岂能文质彬彬?于是,他在家信中说:“我要追求光明,扫除邪恶,已将文彬之名改为灿。”

    说到家园,他的乡音显得格外浊重。他告诉得华:他有两个姐姐三个弟弟,家境适中,略有温饱。他是八岁入学,读私塾五年,高小三年,想再深造吧,学费窘迫,只得辍学。现在呢,经妻兄的介绍来当了兵。

    彭得华听到这里,苦笑了一下,说咱们这是当的么样兵?哼,早知当的是这种鸟兵,还不如回家去种田呢。

    李灿沉吟了一下,说他也有同感,可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才能有出路?还是在军队干几年吧,没准儿找到一个时机就用得上枪杆子了。得华想了想,觉得他虽然比自己小三岁,却见多识广,一种钦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随即,得华就将李灿介绍给了黄公略。在第六团第一营,谁不晓得这个具有儒雅风度的黄公略呢?他,原名汉魂,与彭得华同龄,13岁就学于永丰高小,早得华一年入湘军,已经是营部的文书了。他熟知兵书掌故,因喜爱张良受教于圮上黄石公得文韬武略的故事,故改名为公略,号黄石。

    公略是一副书生面,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小眼睛。书生面自然儒雅且斯文,却含有一种寻常人看不见的尚武之神韵;那小眼睛锥子一般地盯着你的时候,便射出十分锐利而果决的光芒来。因此,彭得华很喜欢他,说他是一身正气满腔抱负,以后能干成大事的。

    这话,不久便得到了证实:驱逐军阀张敬尧——北伐战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每一次艰苦的征战都少不了黄公略这员虎将。且说这三个湖南乡党,促膝而坐,联手谈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此后,少不得你来我往,互吐心声,遂成了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

    一天,三人同行,信步于垸溪圩。桃林言志,便有了结义之情。文庙旁边觅一个小小酒家,三个挚友把酒临风,各自说了一番年轻人的“疯话”,无非也是报国无门、怒触不周山等等。酒至半酣,李灿叫道:“刘、关、张三雄结义,才有了揭竿之举,咱们为何不能效法?”

    公略说:“对,咱们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得华说:“好哇,那咱们就立个盟约吧。”

    这个盟约很有意思,大致的内容是:以救国爱民为宗旨,不做坏事,不贪污腐化,不刮地皮,不讨小老婆,不扰民。

    三人志同道合,决心在旧垒中坚持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简介 >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目录 > 入湘军,初识李灿、黄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