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
作品相关资料
梁斌(1914~1996)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青少年时期接触新文学作品,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2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遭到镇压。家乡发生的高蠡暴动等经历和见闻,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响。1933年流浪到北平。1935年发表了描写高蠡暴动的第一篇《夜之交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写了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扩展为中篇《父亲》),剧本《堤》、《血洒芦沟桥》等。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谱》中的人物。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1948年随军南下,任湖北襄樊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武汉日报》社任社长。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的主要作品为长篇《红旗谱》,出版后激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梁斌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他是以《红旗谱》等长篇巨著而闻名中外的家。曾任全国政协委贝、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3年去北平,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和,挣一点稿费维持生活。而后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表演,担仍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短篇《夜之交流》。
1937年春天,梁斌回到故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十一大队政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会文艺部长等职。这期间他写出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中篇《父亲》,还写出了《千里堤》、《抗日人家》、《五谷丰登》、《爸爸做错了》、《血洒卢沟桥》等剧本,在冀中地区演出数百场,激励了冀中军民的革命斗志。
1948年秋天,梁斌随军南下,历任湖北省襄樊地委宣传部长、《湖北日报》社长等职。为实现多年的宿愿--把冀中人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写成长篇,1953年他调回河北。他在高阳、蠡县走村串户访问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充实自己的生活,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创作境界里。在50年代中期,他开始在省文联院内的一间小平房里,后来搬到枣胡同的“创作之家”,专心致志进行创作,他每天早晨3点起床,一直写到中午。早饭没顾上吃,赶到食堂吃中午饭,结果是开中午饭的时间也过了,他只好到街上买点吃的。冬天,他常常因写得上劲而忘了火炉添煤,冻得他手脚发麻。经过三个酷暑和寒冬,他终于完成了《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农民朱老忠的典型形象,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
梁斌(1914~1996)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青少年时期接触新文学作品,参加家乡的革命斗争。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2师范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遭到镇压。家乡发生的高蠡暴动等经历和见闻,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响。1933年流浪到北平。1935年发表了描写高蠡暴动的第一篇《夜之交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蠡县救国会委员、冀中区新世纪剧社社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等职。写了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扩展为中篇《父亲》),剧本《堤》、《血洒芦沟桥》等。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谱》中的人物。1945年起做地方工作。1948年随军南下,任湖北襄樊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武汉日报》社任社长。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的主要作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