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六、河南遂平县:卫星与公社之始
物如猴头、燕窝、海味等等,都是按需供给。
第二,衣服穿着方面,一切要求都可满足。有各种花色和品种的服装,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和蓝色。将来,普通服装仅作为工作服使用,下班后,人们就换上皮服、呢绒和羊毛制服,当人民公社都养了狐狸,那时外套就都是狐皮的了。
第三,房屋都达到现代城市的标准。现代化是什么?人民公社。在屋子的北厢有供暖设备,南厢有空调设备,人们都住在高楼里,不用说,里面有电灯、电话、自来水、无线电和电视。
第四,除了跑步的选手外,旅客和行人都有交通工具,航班通向各个方向,每个省都有飞机场,每个地方都有飞机制造厂的日子也不远了。
第五,每个人都受高等教育,教育已经普及。
在郑州的省委会议室中,谭震林还对对他的评价忐忑不安但又望眼欲穿的遂平县县委书记处的同志说,卫星,比苏联的集体农庄级别要高。于是,对谭震林的汇报一结束,遂平县县委书记处的同志们,马上打电话回去,让县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当晚把遂平县所有的集体农庄名字全部改称公社。于是,这个叫卫星集体农庄的大社就被改称为卫星公社。
5月中旬,《红旗》杂志社的编辑李友久到遂平县调查。李友久虽然地位不如副总理谭震林显赫,但是以《红旗》杂志当时的地位,它的编辑也就站立在一种理论上的高地。而当时的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是今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农民们难以想象的。李友久对卫星公社的党委书记建议说,公社的名字中最好有一个地名。这里什么地方最有名?当然时嵖岈山。但是嵖岈山只是遂平县南的一个小村庄,公社不能建到那边。李友久说这没关系,公社可以建在其它地方,但是名字中带嵖岈山的地名。李友久又开导公社的党委书记说:“这是谁的公社?”
公社书记不加思索地回答:“中国是人民的中国,嵖岈山也是人民的。‘公社’前面应该加上人民两个字”。
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公社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卫星公社名不虚传,成立第一年就放出一颗卫星。6月夏收,县委副书记的试验点韩楼大队,宣布自己达到了小麦亩产量3821斤的高产卫星。这条新闻被急于证明合作化和公社优势的媒体放大,因为它们知道,毛泽东和他急于证明合作化和公社优势的政治伙伴们,急于得到一条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论敌的谬误。
6月18日,《人民日报》和《河南日后》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韩楼大队小麦亩产高达3821斤的高产量。
后来,人们发现,亩产3821斤这个数字,是以20亩地的总产量10210.9斤,除以2.9,将20亩地的产量算到2.9亩的头上,如此计算出来的。
但是高产卫星已经成为传染病。没有人会去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高产。或者,按照农民的常识,基层的干部和农民不可能不知道遂平的这个数字存在谬误,简直是在吹牛,是在欺骗党和毛主席。可是欺骗的结果是党和毛主席都如此兴高采烈。一时之间,政客的本能和农民的狡黠结合到一起,让1958年的夏天变成了共产主义的狂欢,或者说一场极为荒谬的骗局。
“虚假的局面是以现代科学的统计方式来造就的。最初发生在1958年6月,几乎全部围绕着土地的产出展开。遂平、襄阳、魏县、谷城、临漳、光化、商丘、辉县、安国、徐水、西平、汕头、贵溪、闽侯、麻城、孝感、繁昌、郫县、寿张,诸如此类的小县,都在夸耀自己的高产。高产已经成为整个农村的特色,粮食亩产纪录每一天都在刷新。6月8日这一天,最高纪录在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公社的手中,为一千零七十五公斤。三天以后为河北省魏县打破,为一千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