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一、铁西变迁
工业基础。但是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这个地区的工业发展也并未能超越50年前的筹划。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共和国的建设重心转移到了“三线建设”之上,这使得政府的经济计划不仅仅没有继续向沈阳和铁西增加投资,而且,还将这些重工业基地的一部分力量转移到山区和内地的三线。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让东南沿海的城市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宠儿,为了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建立的特区城市,成为中国的新热土。年轻人们不再涌向位于寒冷的东北的重工业城市,取而代之,他们涌入潮湿炎热的东南沿海。个人意识复苏的一代人取代了服从国家安排的长辈们,开始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生活,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努力。

    与此同时,沈阳和铁西不仅仅没有再吸引来规模巨大的投资项目,反而因为自身的体制原因陷入困境。那些庞大的国有企业必然要服从来自中央计划的调遣,将它们的利润上缴国家,这造成了企业长期以来留利水平过低,丧失了改造和完善自身设施,为更长远发展筹划的能力。

    等到公众再次将目光聚集到铁西身上时。共和国的长子已经是一片凋零景象。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再次聚焦同一位年轻的记录片导演的努力密不可分。1967年出生在西安的王兵在他24岁的时候来到沈阳,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读书。四年之后,1995年,他离开沈阳,到北京电影学院继续学习。但在1999年年底,他回到沈阳,开始用DV拍摄铁西。

    后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记录片《铁西区》漫长的令人惊讶,但是它的长度也没有掩饰住它带给人的震撼。这部记录片由三个独立部分组成:4个小时的《工厂》,3个小时的《颜粉街》和2小时15分钟的《铁路》。在王兵拍摄《铁西区》的1999年到2001年间,铁西区和整个东北重工业基地的衰败已经展现无遗。它是因为国有企业不景气而产生的职工“下岗”的最主要受害者。曾经备受羡慕的工人村的居民们开始感觉到生活的困窘。

    而铁西区,因为它集中了沈阳市9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的90家,成为不景气的重灾区。曾经制造出众多全国第一的工厂们(这里的工厂曾经生产出全国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和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如今成为新的负担。铁西区北二路上的众多工厂,因为长期停产,工人放假,被沈阳市人讥讽为“度假村”。

    从1986年开始,政府就开始进行对铁西区进行整体改造的努力。但铁西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2年6月,沈阳市政府决定将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将这两个区组建成一个新的铁西新区。政府组织结构变革之后,大量的老国有企业开始从原地铁区迁出,搬迁到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各地的房地产商开始进入。

    超过一百家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从之前一片衰败的地区离开,烟囱和厂房逐渐消失。当这一过程逐渐进行时,首先是汽车分销商看到了空白,如今在铁西北二路的两侧,布满了各个品牌轿车的4S店。然后是各种新兴建的楼盘。

    它的变化体现在各个表层:1998年建立的高楼饭店,19层的高度让它在铁西无人不知,但是如今超过20层的建筑已经比比皆是;一位当地资深媒体人说,在他的印象中,从2006年开始,这条叫兴工街的路开始堵车,他讲这句话时,我们乘坐的出租车正拥挤在兴工北街上,我们的面前,是铁西地区第一个五星级酒店荣富饭店;在铁西的各条大道上,本来很少见到的私家车比比皆是——之前甚至连出租车也很少涉足铁西,倒是从铁西离开的很多工人加入了出租车司机的行列。

    如今那些想要到铁西重新目睹《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一一、铁西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