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珍宝岛的战争记忆
1969年的边界战争让珍宝岛成为中国漫长边界线上最牵动国人心的地标之一。它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黑龙江省虎林县管辖,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岛,南北长2000m,东西宽500m,在中俄界河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距西岸200m,距俄岸(东岸)300m,面积约0.74平方公里。从黑龙江省的饶河镇出发,乘船两个小时即可到珍宝岛。从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开始,围绕着包括珍宝岛在内的边境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从1967年至1969年,双方在边境上不断发生冲突,其高潮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此后珍宝岛上就开始常驻中国军队,设有营房,还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建设。
孙玉国是在1969年的那个春天突然成为英雄的。
尽管已经进入3月,但是珍宝岛已然寒冷。他和他的战友们仍然需要穿着厚重的冬装,头顶着东北军人常见的火车头帽进行边防巡逻。后来的一篇报道说,3月2日这天的清晨,珍宝岛的气温接近零下三十摄氏度,“孙玉国和战友的手长时间紧紧攥在一起,每次巡逻,都像一次生离死别,今天更不同寻常”。不同寻常可能是孙玉国当时的预感,更有可能是作者在日后的自我揣测,随后,40多名手持冲锋枪的苏联士兵就开始同孙玉国的巡逻队在珍宝岛上发生正面冲突。在所有中方的报道的描述中,都是苏军首先开火,杀死了几名人民解放军。在这种情况下,孙玉国下令开火,然后,“不到5分钟,苏军几十人无一生还,全部被击毙在中国的珍宝岛上”。
“斯提列里尼扩夫所长提出了抗议,让中国军人离开苏联领土。一个中国军官大声喊叫了,然后枪声传来了两次。中国军人第一横队向两旁闪开了,第二横队突然用冲锋枪开火。所长与身边的战员都壮烈牺牲。”苏方的记载如此,那个大声喊叫的中国军官,应该正是孙玉国。
在这次交锋之前,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微妙的时期。当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情逐渐逝去时,两个有漫长的边境线的大国都开始考虑更为实际的边界问题。中方的记载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要求就边界问题同苏联老大哥进行谈判,但是直到1963年,已经拒绝这种边界谈判要求多次的苏联才同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商。不过,苏联仍然坚持认为,协商双方的边界问题,“不能不考虑到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历史上形成的边界”——而在中国人的观念内,众所周知,从晚清开始,政府羸弱,备受列强凌辱,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不止,其中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面积庞大的中国领土,要新政府承认这种凌辱,几乎不可能;而且,苏联认为,因为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边界问题将逐渐失去意义”——这对于依靠民族主义可能更胜于依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同样难以接受。1964年8月15日,在中苏边界谈判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曾涌泉说,如果苏联方面坚持不做让步,那么,“中方可能考虑通过其它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姿态被苏联方面认为是一种军事威胁。一个月后,赫鲁晓夫发表讲话说,苏联将会使用所有手段,包括“最新式的歼灭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威胁。这句话被中方理解为苏联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核攻击。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的下台让中国政治领袖更加心生警惕。因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人竟然也可以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尽管他身上凝聚着意识形态的光芒,似乎注定要是无限光荣与伟大。据说在这一年的11月7日,前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竟然对到访苏联的中国元帅贺龙说,我们现在已经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中国应该模仿我们,把毛泽东搞定,这样,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就能更融洽。我们可以想象贺龙听到这句话之后内心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