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中关村:中国硅谷的努力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关村象征着财富、科技,它是区别与中国制造的富有智力含量和创造性的地标,它是中国的硅谷。1988年5月,中关村科技园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后,中关村这个名字开始响彻华夏,在这里成长出一批中国最杰出的高科技公司。中关村的位置在北京北四环外,但它却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个人而言,中关村代表着财富、梦想、个人的白手起家和飞黄腾达;而对整个国家而言,则代表着科技和它的未来——它能证明这个国家超过10%的经济发展不仅仅建立在铺天盖地的纽扣、打火机、皮鞋、领带和衬衫之上。
它是个人梦想的凝聚之地。2007年,作家凌志军出版了他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1980至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凌志军描述了他第一次来到中关村双清路清华创业园A座302室看到的情况,他从中得到的感悟和震撼,远远超过他曾经分别用18个月和6个月跟踪调查过的两家大公司微软和联想。
“这间屋子装着38家公司,每家公司只不过占有其中一个方格,由一张简易电脑台和一张转椅组成,和大公司里那种员工座位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通常镶嵌员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贴着公司名称一律由普通道林纸打印而成,凌乱一片,让我想起满天繁星。电脑台后面坐着的那些人,个个年轻。他们是老板,也是会计,还是自己公司惟一的员工。只要花500块钱,就能在这里坐一个月,而他们在这里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半年。很多人失败了,但总会有人成长起来,扩大队伍,搬到楼上。那里有单间办公室,沿着走廊排列,是为他们这些人准备的。室内空间略大,可以摆下四五张办公桌,门外挂着一块公司招牌。站在走廊里,可以看到两排公司匾牌分列左右,笔直地伸到尽头。12个月、也许18个月之后,这些公司中地大部分也会垮台,但必定有几家继续成长,它们将搬到更大地写字楼去,占据整整一层。”这种景象,“宛如混沌初开”,凌志军说。除了凌志军之外,清华创业园A座302室还被很多互联网作家和记者描述过。很多公司死亡于此,很多公司走出302室之后才死亡,但是不能死亡的是每个个体的梦想。你可以同时它看成是创业公司的摇篮和墓地,从存活的几率来看,它们中的大多数注定一出生就死亡,但如果从幸存者的案例观察,它也可能是成就大公司的起点。
这种让人震撼的死亡与新生的场景,可能就是川人陈春先1979年在美国所梦想的中关村的景象。那一年,作为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陈春先受邀访问美国。他穿着特意购买的西装,从美国的东海岸跑到西海岸。当他看到波士顿附近的“128号公路”时,公路两侧的数百家高技术小工厂让陈春先像凌志军第一次看到清华园A座302室那样震撼。更大震撼来自于对硅谷的考察,这片土地只是后来才成为中国创业者心中的圣地麦加,但在当时已经让陈春先激动得无以复加。“这是很有启发和激动人心的参观”,陈春先后来说。
回国之后,陈春先就开始四处宣扬128号公路、硅谷、惠普公司、苹果和乔布斯,他说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硅谷,“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和功臣室都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在1980年,有多少人能够懂得什么是“创业精神”?
“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