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九、保卫平遥
上世纪80年代初,全中国的城市都在做规划,搞建设,平遥自然也不能例外。平遥县政府请人做了一份平遥城市总体规划。这个新的规划要在平遥开辟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与四条大街相对应的,平遥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城墙要打开8个豁口——平遥古城墙高12米,厚5米,周长12华里,城墙有3000垛口,72敌楼,以对应孔子门下3000弟子和72贤人。

    规划出台之后,为了开辟这四条大街,要将城西门内的平房全部拆除。“当时城西门外的民居已经拆了100多米,现在刚进平遥城有一段比较宽阔,就是在那个时候留下的。东门以南也开了一个豁口。”柴泽俊说。柴泽俊是当年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也是一名古建筑专家。他知道这一事情是因为他的一位下属,当时的平遥县文管所所长李有华冒着丢去官职的风险通知了他。李有华甚至躺在门道里,以此来阻止拆迁人员。

    柴泽俊说李有华“人非常好,能写会画,很有才华”。1977年因为大水,平遥城墙部分坍塌,李有华害怕有人偷偷拿走城墙的墙砖,还安排人晚上巡逻。“从1980年到1986年,李有华一直和工程队在一起,白天在现场转,夜里轮流在城墙值班,到平遥开放以后,李有华在城墙上转的次数更是数不清,白天黑夜都去。”柴泽俊说,他后来在平遥县给李有华出版的一本书上用毛笔字写道“为文物保护鞠躬尽瘁”。

    接到李有华消息的柴泽俊带着他的同事们立即前往平遥,但是“那当时平遥古城还不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城建系统又不归我们管,跑一次不行,跑两次三次还是不行。”

    这时候,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出场。这份新的城市规划由平遥县交给山西省建委批准,恰巧,当时的同济大学浇搜阮仪三正在山西榆次协助当地城市规划。省建委的人就把平遥城的总体规划拿给阮仪三看。阮仪三看到这份规划也是大吃一惊,因为这份规划相当于要把平遥城中心的古建筑,包括日升昌在内的票号全部拆除。

    “山西省建设厅规划处的处长是我们同济大学的,通过他去找山西省建设厅的厅长,当时叫建委主任,这位孙主任就说,行,既然你说规划不好,平遥拆又拆不下去,那就暂时不要拆了。当时房子已经拆掉几百幢阁楼了。说做规划口说无凭,我就回来带了十二个学生过去,做了规划之后,我知道这样光说还没用,就直接上京,找权威的人罗老(罗哲文)和郑老(郑孝燮),那时罗老是国家文化部文物处处长,手上管钱,郑老是建设部总工程师,他们同时是全国政协的常委,我就叫他们去,因为我阮仪三当时一介讲师,人家不当你是回事情,我拉了他们去看,他们一到,省长也出来的,那么才定下来,按照我的这个规划去做。”阮仪三回忆说。

    “平遥为什么留下来了,因为慢了一点,(慢是因为)它穷,它在这个几个城里(太谷,祁县,忻县,解休)最穷,动作慢了一点。然后(它)也扒了城墙扒了口子,一条大马路开进去,开了180公尺,拆掉30几幢明代建筑,拆掉一百几十幢清代建筑,人家拆了几百幢、几千幢了,它慢了一点。”“肤浅,是一种没有文化的农民干部的反映。”阮仪三说。

    为了做平遥城的规划,阮仪三自己贴上钱不说,还借了3000块,这钱后来他慢慢用自己的教授经费还上。但是这份送到北京的规划却让罗哲文和郑孝燮决定对平遥施以援手。郑孝燮在阮仪三的规划上写道:“这个规划起到了‘刀下留城’的作用,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接着,阮仪三把平遥城墙、郑国寺、双林寺写下来上报国宝级别单位。文化部拨了八万块专款来修城墙。山西省也批准了阮仪三的规划。阮仪三还自己掏钱,为平遥县的政府官员办培训班,让他们到同济大学学习,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四九、保卫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