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五一、江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
括不到1%的温饱户,接近90%的小康户和五六户富裕户。这些富裕户“有的办工厂,雇工15人左右,年缴税20万元,富在明处。而有的则在外经商,或做包工头,从住房的华丽,甚至包‘二奶’,只知其富,但无法得知内情”。纯粹的农户已经越来越少,1990年王淮冰访问江村时,就已经发现,真正纯粹的农户,全家劳动力全部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只有5家了。

    1939年时,年轻的费孝通在《中国农民的生活》中写道:“由于家庭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者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进产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如果农村企业不立即恢复,农民只得被迫选择后者。在这项研究中,我试图说明,单纯地谴责土地所有者甚至高利贷者等邪恶的人是不够的。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地减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必要步骤,因为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引起‘反叛’的原因。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时间的发展正验证着费孝通的这个判断。只是,历史要绕了一个大圈之后才意识到这点。

    1935年,在广西考察时不慎落入瑶人捕虎的陷阱,结果自己受伤,妻子出去呼救时死亡。伤心之下费孝通回到内,听从姐姐费达升的劝告,到吴江的开弦弓村养伤,同时,为天津《益世报》撰写江村通讯,“开弦弓是江苏省吴江县震泽区的一个村,离京沪线上的苏州有60公里。我姐姐曾在这里开始她的‘复兴蚕丝业’工作。她和这地方的关系已有10年,没有一家农民不信任她。由她介绍,我可以得到很多方便。”

    紧接着,费孝通取得公派留学机会,进入伦敦经济学院读人类学。在从上海到威尼斯长达两个多星期的路程上(费孝通要从威尼斯再转到伦敦),他将开弦弓村调查的资料整理成篇。后来他在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以“江村经济”为主题,撰写他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这篇博士论文在英国出版,取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

    随后的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然后是共产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费孝通留在了大陆。1956年,他的同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类学教授格迪斯到中国访问,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前往江村访问,这一举动重新引发了费孝通对江村的兴趣。与此同时,毛泽东正在号召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下马看花”,了解中国的现实。于是,费孝通在1957年的4月重返江村。结果,21年之后,费孝通重新回到他在《江村经济》中的结论,农村的贫困问题出在副业上。

    他在发表于《新观察》的报告《重返江村》中,不断强调农村工业的重要。

    “(村子里自建缫丝厂)这件事在外边似乎是已经被人遗忘了,但是在村里,农民们却还是念念不忘。原因是很简答的,因为村子里有一个小工厂,好处是太多了。单说这个小工厂里经常的工人就有80多个,每个人的工资在每月10元左右。还有许多零星和临时的工作,使年老的妇女都可以参加。第二,这种小工业等于是一个开设在农村里的技术学校,不断地培养出技术工人来,当时向外输送地就有20多个。他们工资较高,每人每年可以寄回家里100多元。第三,这是一个合作丝厂,经营的办法是农民交茧,制了丝,算出成本,按供给原料和入股资金分红。原是学校协助下建立的一个集体所有的合作事业。一方面消除了商人的剥削,另一方面农民得到了缫丝过程中的利益。这许多方面加起来,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很显著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五一、江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