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之城
人瑟瑟发抖。初来戈壁滩的人,几乎个个口干舌燥,人人鼻子流血”,在一本记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书《神舟内部报告——来自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作者王艳梅说。王艳梅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新闻干事和军人。她已经在这片沙漠中已经工作了超过十年,很难想象,这个江南姑娘在描述这片戈壁滩时不会把自给的感受加入其中。
这支包含了朝鲜战争归来的将士和从别处调来的工程兵的队伍,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这片绿洲上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火箭、卫星综合试验靶场。这个基地之所以被称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个原因是,当时导弹和卫星发射基地都不时以所在地的真实地名命名;另一个原因则是,发射场地处在一片沙漠之中,没有办法选取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命名,酒泉则距离发射中心最近,而且也是历史上的一座名城。
1964年10月罗布泊上空,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后,酒泉卫星与导弹发射中心更感压力。因为有了原子弹之后,就必须开始考虑运输原子弹的工具——导弹。正像罗布泊基地由开国上将张爱萍亲自负责,聂荣臻元帅亲自来到酒泉导弹发射基地,指挥导弹核武器试验。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总是习惯穿着黑色大衣、头戴黑帽和墨镜,当他亲自指挥第一枚中国国产导弹在酒泉导弹发生中心发射成功后,他兴奋地说,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在那个年代,这个国家和这个政权在不断刷新着历史,站起来的喜悦交织着国家强大的梦想,冲击着从开国元勋到普通中国人。后来,他就埋葬在酒泉卫星和导弹发生中心附近的东风烈士陵园内。
在酒泉卫星和导弹发射中心进行的导弹运载原子弹试验也是由聂荣臻亲自指挥。据说当发射中心测试站在对弹体进行检查时,发现一个插头的第5个接点处有一根约5毫米的小白毛。由于担心它会造成通电接触不良,测试站站长王长山使用了各种工具和各种方法试图把白毛取出,最后他用一根猪鬃把白毛挑出。这个故事被两弹元勋钱学森大加赞扬。1966年10月27日成功的弹载核武器试验让外界惊呼为“亚洲上空的惊雷”。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从酒泉导弹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颗运载着人造卫星的火箭。这颗人造卫星在环绕地球时,不停播放着音乐《东方红》。酒泉又一次刷新了历史。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这片荒漠中的航天城仍在不断进行着各种导弹和卫星发射的试验,但它已经没有再像每一次创造或者刷新了历史那样为外界关注,直到中国开始进行载人航空的试验。
当中国在1992年开始进行载人航天试验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三个备选地址中,发射场系统专家组最终选择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载人航天的发射场。从1994年7月起,中国开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择址建设载人航天和空间站的发射场航天城。王艳梅在《神舟内部报告》中描述航天城建设的艰辛,“数万名施工人员云集大漠……买不到充足的蔬菜,大家就经常吃方便面。因为水土不服,很多人每天拉肚子,直拉得面黄肌瘦,走路像打摆子。刚来时,几乎人人都流过鼻血,每天早上起来,鼻血糊住了嘴唇和下巴,像吃了活物一样恐怖……工程初建时期,戈壁滩四周光秃秃得,无一棵遮挡树木。春秋时节刮大风,狂风卷着黄沙呼啸而来,顿时沙石铺天盖地,几米之外看不清人影,载重的汽车也能被它掀翻。施工人员走在路上,如果突然遇上沙暴,就得赶紧趴在地上,否则就有被卷走的危险。”
随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严谨和艰辛。王艳梅书中有一个例子,“飞船和火箭到达发射场要过的第一关便是‘吊装关’。为提高吊装精度,吊装官兵把筷子系在吊钩上,从高空放入啤酒瓶内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