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059、冀北战场“鬼见愁”——记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三区队区队长高桥
    在内蒙古宁城县天义镇北的一片松林里,枝叶蔚然的青松簇拥着一块石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冀东军分区三区队队长高桥烈士之墓”,碑的背面镌刻的一行行小楷,记载着高桥率部痛打日伪军的战斗功绩。

    1940年冬,在一个漫天飞雪的日子里,一支队伍来到河北省玉田县杨家板桥村。知情的村民们都在私下议论着:

    “八路军进村了,又有仗打了!”

    “听说是高桥的部队来了!”

    “八路军一来,够鬼子汉奸瞧的!”

    他们猜对了,这支队伍就是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第十三团一营,营长正是高桥。

    高桥原名苏然,又名高明海、徐文良,1915年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随难胞逃亡到关内。不久,被亲朋送往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学习军事。1935年毕业后,到唐山伪冀东海关充当职员。不久,他接触了中共地下党员李楚离、朱欣陶等。1938年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7月,他由地下党组织介绍,离开海关,参加了抗日队伍。

    这次高桥奉命带领一营到玉田县对日伪进行游击战,发展游击区。到了杨家板桥后,他同营教导员郑紫明,党总支书记李满堂、副营长薛辉荣经过周密研究布置,在当地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埋伏战那天下午,日本侵略军三辆大汽车从玉田方面开过来,车上架着机枪,几十个钢盔在太阳下闪光。敌人汽车刚到杨家板桥村桥头,高桥一声令下:“打!”

    一连的机枪开了火,二连投掷了一阵手榴弹,第一辆汽车被炸得底朝天,横在桥头,堵住了道路;第二辆汽车仓皇掉头,开进了大水泡的污泥中;第三辆的车头被打着了火,鬼子跳下车,边射击,边逃跑。三连战士冲下去,用刺刀解决了正在逃命的几个鬼子。

    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清点战果:打死敌人60名,缴获机枪3挺,手枪6枝,步枪51枝。

    1942年秋,高桥调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十一团参谋长,率部配合主力部队在承德、平泉、宁城一带连打胜仗,挫败了日伪的多次“讨伐”,大片隐蔽的游击区变成了公开的抗日根据地。日伪称高桥是“鬼见愁”。

    1943年,冀东党委指示,建立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任命杨雨民为县委书记兼区队政治委员,周治国为办事处主任(即县长),高桥为冀东军分区三区队队长。军分区下设6个区,每个区还有自己的区小队,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敌人为了扑灭抗日烈火,切断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从长城口往东,沿锦州承德铁路以北,东西长约700里,南北宽约250里,总面积约达17万平方里,制造一个“无人区”。“集家并村”的群众,被赶入四面筑起高大围墙的村落,即所谓“人圈”,过着牢狱般的生活。在三区队活动的地区,群众流传着歌谣:

    “‘人圈’杀戮惨,百姓哭皇天;盼来八路军,拆圈杀汉奸。”

    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粉碎敌人的阴谋,根据党的指示,高桥将部队化整为零,发动山区分散居民开展抵制“集家并村”的斗争,在群众骨干中发展党的新生力量。

    1944年2月,高桥率领部队准备攻打宁城。经过侦察,根据城内只有伪警察署60多人,没有日军的敌情,下达了命令:“只打县公署、县警察局,不得骚扰民宅,不得抢掠小商小贩,要保护喇嘛,保护寺庙、文物、古迹,保护商会、教育会、医院。”

    攻宁城这天夜间,高桥已经派部分人员化装混进城内,大部队在四个寺庙里潜伏。高桥会日语化装成日本军官,侦察员王广生扮成翻译,趁夜暗从伪警察署跳进大院,摸进伪署长齐子珍的屋。

    齐子珍面如土色。高桥喊他: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简介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目录 > 059、冀北战场“鬼见愁”——记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三区队区队长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