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军工战线“炮弹王”——记晋冀鲁豫边区一等劳动模范甄荣典
在瓮圪廓一线激烈展开了,我军虽有1000人,但不及敌人的七分之一。然而,战士们英勇顽强,凭险固守,一直到第六天,我军仍坚如磐石,敌人寸步难行,只是丢下了一大片尸体。正面难以进攻,敌人就绕道西山沟,翻越崇山峻岭,终于占领了我军控制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对我黄崖洞兵工厂造成严重的威胁。
炮弹从20多里以外的西井镇飞出,在水腰山一带闷雷似地轰响着。敌人越逼越近了,形势非常紧急。然而,黄崖洞下的兵工厂却秩序井然,工人们临危不惧。他们惟一的信念,就是要和敌人抢时间,因为多坚持一分一秒的时间,就意味着多生产一枪一弹,就意味着多消灭一个敌人。和同志们一样,甄荣典怀着满腔怒火,更加起劲地操纵着机器,决心用自己的行动,迎接已经到来的严峻考验。
这时候,军工部的领导来到了工厂,他们带来了上级首长的命令,决定立即坚壁好全部机器设备,然后转移。厂领导根据首长指示,迅速地作了布置安排。很快,一场转运机器设备的战斗便在全厂开始了。
时间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天色晦暗,毛毛细雨夹着片片雪花,纷纷扬扬,浸湿了人们身上的衣服,淋湿了山间崎岖狭窄的道路。搬运工作必须连夜进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铣床、牛头刨、发动机、八尺车床这样一些大设备,一件就有上千斤重,滑窄的路又容不下更多的人来推拉,最多是4个人抬着,一步一停地慢慢向前移动,弄得不好,随时都有摔下山沟,人亡机毁的危险。24岁的甄荣典显得特别活跃,他以自己年轻体壮为理由,主动揽下了抬运大机件的活儿。他和刘发、秦世超、李清秀三位同志,踏着整齐的步伐,哼着劳动号子,一步一颤,颤颤悠悠,抬了一件又一件,终于把几部机器都分散到附近一带山谷里,逐一掩埋了起来。这时,天已临近拂晓,雪花覆盖了足迹和机器掩埋地点。大家刚想换换衣裳去吃点饭,轰隆隆的炮声陡然间变得密集起来,不少炮弹就在他们身边的山谷里爆炸了。时间刻不容缓,大家迅速拿起临时发给的步枪和两盘子弹,集合出发了。他们刚从左迥山下去撤到武乡的大井,敌人就进入了兵工厂内。敌人见扑了空,就气急败坏地放火烧毁了厂房,然后,向着工人们撤退的方向扑来。当时工人们穿的是一种黑色工作服,鬼子们见了穿黑衣服的就追,宣称要把“黑八路”全抓回来。在战斗中,负责掩护的部队与厂部工人失去了联系。1000多职工在军工部刘副部长的指挥下,辗转在黎城、武乡和辽县三县交界的大山中,与敌人巧妙周旋了三天三夜。他们忍饥抗寒,临阵不乱,最后跑步前进30多里,冲出了重围,把敌人远远地抛在后面,赢得了这次斗争的胜利。
敌人刚刚撤退,甄荣典他们就又返回到黄崖洞。还好,机器全保住了。从厂领导到每一个工人,立即投入了恢复生产的斗争。上级限期40天内开工,他们只用18天就准备就绪,提前让机器运转起来。
当时要改产掷弹筒,遇到了大困难。首先是没有材料,惟有的钢材只是军民们从铁路上拔来的轨道。其次是缺少加工设备。要使铁轨变形,只有用头,一锤一锤,凭力气锻,使其成为10公分粗、50公分长的钢锭,然后,再由旋床旋出5公分的内径。经过一番试验和努力,1941年上半年,终于陆续造出一批产品。
随即,工厂又转向五零炮弹的生产。虽有现成毛坯,但被敌人封锁无法运入,他们只好依靠自己炼生铁和从农村收购废铁,通过土办法炼毛坯,又以焖火炉减少其硬度,使之柔韧,便于车刀加工。靠群策群力,造出了炮弹。
随着前方战局的发展和日寇对华北根据地的“三光政策”的加剧,黄崖洞兵工厂面临的困难和考验更加艰巨。就在1941年的12月底,日寇再次调集重兵,空中和地面同时出动,把黄崖洞兵工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