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03、血色长征从于都出发
充分讨论。除了“三人团”外,对这次行军的原因、任务、目标等重大问题,都被当作最高机密,“秘而不宣”,甚至还严禁向干部和部队传达。由于没有进行解释和动员工作,一部分干部和战士在思想上出现了混乱,甚至有的战士不辞而别,开了小差,这给部队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红军战略转移从于都出发。于都位于江西省南部,素有“赣州河东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要冲”的称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人,先后在于都县的城东等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全部集中在江西南部于都附近,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各直属机关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也称红星纵队),以叶剑英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部、供给部、红军大学、军委。

    二局组成第二野战纵队(也称红章纵队),以李维汉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则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到于都集结。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贡水)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渡过于都河,开始突围西进。

    “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虽然红军在于都的时间非常短暂,但于都人民对红军的离别却依依不舍。

    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不论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他们没有歌声,没有笑脸,心情沉重,争先恐后地与红军洒泪道别,泣不成声地表达苏区人民的心愿:“我们盼你们早日打回来。”红军指战员也怀着沉重的心情与乡亲们辞别。他们依恋着苏区的人民群众,依恋着苏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难以割舍与苏区人民的血肉深情。他们向苏区人民群众坚定地表示:“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

    中央苏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心血,浸透着苏区军民团结创业的辛劳汗水,而此时中央红军就要远征了,就要离开这片亲手打造的根据地了,怎么不叫人留恋呢?时隔50年后,聂荣臻还深情地说:“一军团的部队,是在10月16日以后,先后离开瑞金以西的宽田、岭背等地,告别了根据地群众,跨过于都河走上长征之途。对于都河,正当夕阳西下,我像许多红军指战员一样,心情非常激动,不断地回头,凝望中央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亲眼看到中央根据地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根据地人民给了红军最大限度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想到这里,我不胜留恋。”史实证明:于都人民为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响应扩大红军的号召,为红军送去5000余名新兵。他们帮助安置留在于都的6000余名红军伤病员,最多的一户农民主动要求安置7名红军伤病员。他们还组织数以万计的民工参加运输队、担架队,跟随红军长征。多少年过去了,尽管于都河畔支援红军捆绑浮桥的呐喊声,欢送好儿郎当红军的铿锵锣鼓声,运输队支前的匆匆脚步声早已远去,但一代代于都人却依然忘不了那难以忘怀的艰难岁月……在红军渡河出征的日日夜夜里,于都河两岸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捐船运木、铺路架桥,如火如荼。当地群众拿出了所有能拿出的粮食,拆下了家里所有可用的木材,脱谷和碾米的轰鸣声终日不绝于耳,陆定一有诗留下记录红军从于都出征:“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渡过的第一条大河,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除少数渡口插上河标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简介 >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目录 > 03、血色长征从于都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