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27、史来贺——高举旗帜 无私奉献
    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

    史来贺(1930-2003),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

    一、一心跟党走,全力挖穷根

    刘庄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南10多公里处,历史上,狂傲不羁的黄河在这块低洼的土地上肆意横流,多次改道,使这里的乡亲们饱受灾难。史来贺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一首心酸的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

    史来贺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这年夏天,刘庄收割到场里的小麦还没来得及碾打脱粒,就被一场接一场的大雨浇得发霉生芽,好不容易抢种的秋作物也被遍地的积水淹泡而死。眼看收成无望,乡亲们都做好了外出逃荒的准备。史来贺与党支部其他成员一道,将群众召集起来,他掷地有声地说:“如今是新社会了,咱再不能一遇灾年就想着逃荒要饭。有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大家心齐,就一定能闯过这道难关!”他带领大家挖沟排涝,一边在湿地上改种萝卜、蔓菁、大白菜等蔬菜,一边建起了粉坊、豆腐坊等副业作坊,又带领群众到离村10多公里的黄河滩(黄河由北向南改道)割草,解决烧柴、牛羊饲料问题,并出售挣钱。由于想方设法广开谋生渠道,半年时间,大家分了4次红。春节时,乡亲们每家都吃上了白面馍和饺子。

    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刘庄村仅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遗留了4条3米多深、纵横交错的深沟,750多块被称作“耷拉头”“盐碱洼”“蛤蟆窝”等名字的贫瘠滩地。从1953年开始,随着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水利工程的进度步伐,史来贺带头在刘庄打响了农田基本建设攻坚战。一直坚持苦干了20年,硬是把全村的土地全部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的方块田。

    史来贺认准了一个理儿:“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史来贺绝不做群众看不起的“没本事”的共产党员。即使在1960年我国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刘庄村的农业依然取得了大丰收,亩产皮棉160斤,粮食亩产1000斤以上。到60年代中期,刘庄的大部分群众都先后住上了大瓦房。在史来贺的带领下,他们仅用了10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已挖掉了“穷根”,解决了世代困扰的温饱问题。

    二、扎根故土中,开拓致富路

    20世纪60年代初,史来贺已经意识到,要想让群众在吃饱穿暖住上大瓦房后,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富裕,只把生财之道定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刘庄的粮棉亩产均高于其他村庄,但持续增产的潜力毕竟有限。史来贺思来想去,首先想到了发展畜牧业。他先是带上村里的90元积蓄,亲自去新乡买回3头小奶牛,办起了奶牛场。待奶牛场有所盈利后,他又派人到新疆买回了27匹母马。经过四五年的饲养,奶牛繁衍到了300多头,马群更是扩大成了年年可卖出几十匹小马的大马场。此外,当时的刘庄大队还养了大群的猪和羊,仅畜牧业一项,年收入就达100多万元。

    1974年,大队的一台拖拉机上的喇叭坏了,到处买不到新的。两名驾驶员就自己尝试修起来,没想到,这一修还真的把这个喇叭给修好啦。史来贺知道这件事后,高兴得直拍大腿。他哈哈大笑着说道:“咱既然能修好喇叭,喇叭又不容易买到,为啥不能造喇叭哩?”史来贺说完就趁热打铁和大家动手搞起了试验。经过几十次试验,史来贺带领的“制造师”们硬是照葫芦画瓢,鼓捣出了叫得山响的拖拉机用汽喇叭。开始时,每天只能生产一对,逐渐增加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简介 >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目录 > 27、史来贺——高举旗帜 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