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终于有了正式工作:教辅推销员与记者
,但温柔的拍马屁谁不会呢?结果就应聘成功,月薪到了一千五,但不包吃住。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想在广州那种地方立足,除了有本事,能吃苦,会拍马屁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比如在这个报社,如果我想写报道,首先就必须得到领导的派遣,这是第一道马屁。领导派遣完了,跟着老记者下去采访,怎么和单位联系,如何接洽,都要跟老记者学着,这是第二道马屁。

    月薪翻倍,但我并没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周围学历高的人很多,而且好多都是本地人,别人的薪水至少拿到两千块,都比我高。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着头皮写,唯一能混下去的就是靠我那点笔杆子工夫了,我那段时间把它发挥到了极点。

    你得写的好看,又得写的有特色,还得写的突破一般人的水平,不独具特色是不行的。写完了拿给主编,争取得到夸奖和赏识。你必须主动,这样才有更多采访的机会。被动等待是不行的,我在报社是经济压力最大的一个,所以也是最主动的。

    当时见了不少大人物,张朝阳、丁磊、李阳……都见过。

    采访过这些人,我才有了体会:原来大人物和普通人也差不了多少。

    在采访他们之前,总觉得他们身上都有光环,但被我采访之后,这些光环在我眼里就都没有了。他们这些人之所以成功,有的是知人善用,有的是擅于抓住机遇,了解得越多,我就越自信,觉得机会挺多。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人都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有了人脉,有了机遇,还要加上不断的努力,就成功了。

    你看,最终还是要努力一把的。

    采访的这些人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董事长蔡艳萍,她当时六七十岁了,功成名就。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老不让我采访,不给我机会。我也生气了,倔劲上来,非要把这个采访完成不可,就天天堵她。

    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终于有一天她被我堵在路上。

    当时周围还有其他媒体的记者,她对我的行为也不方便发作,于是答应了我的采访。

    当然给了我时间限制,两分钟,采访结束。

    我问的什么问题呢,我问:“这么多年你对自己事业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很傻,其实都是我胡乱编的,她回答的什么我现在也忘了。但我有一种本领,她说一句,我能根据她的资料写出一篇文章来,因为我之前做的功课多。

    还有一位名人,如果你们到网上,或者现场看看他的表演,就发现他的煽动性特别强。我从中也学到了精髓,这为我今后总是能够说服别人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只是炒作和新闻,把这些名人抬高了,大家都觉得一个人成名了,就是成功人士,其实不然。

    你看古今中外那些名人,很多都是演说家。

    通过和这些名人接触,我也总结出说服别人的几个步骤:

    第一是知识预热。

    第二是前景分析。

    第三是行业内部展望。

    第四是感情带动、煽动激情。

    张朝阳也是个很有感染力的人,而且都带有“建设性”,发挥的好,就能“切中要害、针砭时弊”。我听过他的一些言论,比如:我们不要害怕冲突。商业战争是非常好的,只要不越过底线,在一定的规则内竞争,这就是一个推动进步的体现,而且能体现能量,我真希望中国其他各个行业都有这种能量。在美国,每天一打开《华尔街日报》,这个行业那个行业的竞争在进行,这个告那个,那个告这个,所以特别的活力十足。

    你看,这段话特别能发人深省,和脑门一热,提着开水瓶上阵是完全不同的。

    我这么说,不代表我也走了这条路,只是总结。回顾以前,我的确用歪了一些理论,把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兄弟我在广州的发财史简介 >兄弟我在广州的发财史目录 > 第三章 终于有了正式工作:教辅推销员与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