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梁启超与夭折的民国两党制
洪伊等组织的“共和统一党”,范源廉、黄远庸、籍忠寅等人发起的“国民协会”等,加上湖北方面的黎元洪、孙武、张振武、刘成禺等人组织的“民社”,清末旧官僚岑春煊组织的“民国公党”,谷钟秀、吴景濂等人组织的“统一共和党”,陈锦涛、王宠惠等人发起的“国民共进会”,林林总总,前前后后,竟然达到数十家。
在这些政党中,梁启超与“共和建设讨论会”关系最密切,该党中虽多为精英分子,然人数较少,因而影响力并不算大。直到1912年8月,“共和建设讨论会”才与“国民协会”、“共和统一党”等团体合并成“民主党”,但此时其他政党也都在纷纷合并重组,因而“民主党”在1912年底的国会选举中大败,所得议席不过三十,这在号称“八百罗汉”的国会中(870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党派。
失败之余,梁启超随即跨党加入势力较大的“共和党”,以求弥补。“共和党”是1912年5月由“统一党”、“民社”等合并而来,党人大多由清末的立宪党人及旧官僚所组成,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知名人物如黎元洪、张謇、章太炎、伍廷芳、那彦图、熊希龄、范源濂、程德全等人。“共和党”成立后,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分部,党员数量一度超过10万人,成为仅次于“国民党”(即原同盟会)的第二大党(可控议席近250席)。
早在“共和建设讨论会”成立之初,梁启超便为之起草了一份《中国立国大方针》的商榷书,其中明确提出实行“政党内阁”的主张;另外,梁启超认为,要实行“政党内阁”,则必须有“两大健全的政党”为前提,正如其在早年《新民说》中提到的,“政党政治,凡国必有两党以上,其一在朝,其他在野”,而梁启超之所以加入“共和党”,其目的便是要缔造一个能与国民党相抗衡的大党。
但是,即便是“共和党”与“民主党”合并,在国会中控制过半议席也无完全把握,因而梁启超又将“统一党”纳入合并计划。“统一党”原为章太炎所组织,此时的党魁已换成王揖唐、王印川等人,该党一向与革命党人作对,又有袁世凯在背后撑腰,其声势也不算小,大概握有议席五十上下。
对于梁启超“两党竞争”的政治构想,三党人士大多表示支持,合并事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在一次三党联合恳谈会上,梁启超当席指出:“目前共和、民主、统一三党联合起来,在国会中尚不能占据多数,这种现象极为可忧。不管是为三党考虑,还是为反对党考虑,都应该三党合并,使中国能逐渐二大党对峙的局面,这样政党政治才能逐步走上正轨。”
1913年5月底,在梁启超等人奔走下,“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在北京举行合并大会,宣布成立“进步党”。大会选举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孙武、那彦图、汤化龙、王赓、蒲殿俊、王印川9人为理事,名誉理事有冯国璋、周自齐、熊希龄、张绍曾、阎锡山、胡景伊、尹昌衡、蔡锷、唐继尧、陆荣廷、张镇芳、杨增新、程德全、朱瑞、庄蕴宽等20多位名人,另外还有100多名参议,阵容强大,初具大党规模。
从人员上来看,“进步党”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原清末的立宪党人或清末旧官僚,在梁启超的影响下,“进步党”的政治立场倾向于拥护袁世凯政府,其主要作用是在国会中对抗“国民党”,支持袁世凯实行中央集权。当然,这并没有脱离政党政治的范畴,毋庸指责。
同盟会在民初的政治局面中仍然处于关键的地位,但其内部也遭遇不少的挑战。在革命成功之后,章太炎、张謇等人撰文呼吁,要求同盟会结束革命时期的秘密组织状态而改造成公开的政党组织(所谓“去革命化”),章太炎所称“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便是这个含义。而早期的革命党人章士钊从英国爱丁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