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鲁迅之吃·《彷徨》
青年和文艺女青年的现实生活写照,到最后子君终于心力交瘁而去,留给了涓生“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再怎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终究也得柴米油盐。让我感兴趣的倒是“干辣椒”这三个字。我去贵州、川中、江西,都见过对干辣椒爱若珍宝的。川中和贵州,辣椒晒得好,可以当礼物奉送,长途客车站常见辣椒、腊肉连一串背身上的,但浙江以至于江南,就少见些了。当然鲁迅爱吃辣天下闻名,这里大概自己代进去了。

    里,魏连殳颇落寞时,迅哥儿买了烧酒、花生米和两个熏鱼头去看他。江南有些地方,熏鱼头其实更接近于炸:鱼头先用酒和酱油腌过,等鱼腌透入味,再用热油炸,起锅加调味料,取其酥脆,好下酒。鱼熏完后酥脆香浓,而且连鱼刺都能吃得。炸的火候大些,可以和脆鳝媲美。但正宗的熏似乎并不如此,西南熏腊肉、熏鸭子,也都先腌好,然后用慢火加烟熏烤。老北京熏鸭子,很讲究炭木,希望熏完后有果香。

    鱼头和兔头、猪手等一样,骨碎肉薄,不充饥但易入味,而且肉质细腻,好下酒。鱼头熬汤是江南人的钟爱。爱鱼头者谈起来可以如数家珍,比如脖子处的肉细嫩,鱼脑酥融,鱼眼柔润,各尽其妙。我小时候爱吃鱼鳃处的鱼皮,嫩轻细白,如嫦娥广袖,曼妙舒展。

    《在酒楼上》被有些人认为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个小说。我私人以为结尾“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有和风。吕纬甫自述口气颇有“多余人”的格调,衬上周遭清冷氛围,令人不胜凄凉。全文里唯一暖和些的,也只有这几个菜:先是“一斤绍酒”,此后是“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以及“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油豆腐是油炸过的豆腐,再经水煮。豆腐油炸后外酥内嫩,内里会结丝一样绵软透空的感觉。因为中空,所以汤煮、酿肉都好,入味。小说里的吃法是煮过,再加辣酱,鲁迅之爱吃辣,可见一斑,而且他老人家口味颇重,感叹辣酱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茴香豆已说过,不表。青鱼干江苏也有,一般过年时单位发条大鱼,取“年年有余”的口彩。青鱼剖开,扎几个孔,用盐腌了,鱼头尾另剁了炖汤。我听说有手艺好的人家,可以把青鱼用酒酿(四川所谓醪糟)、酱油等腌糟再吃,叫做“糟青鱼干”。小说里这里大概是普通青鱼干,在我们那里也叫咸鱼干,可以空口吃来下酒,也可以蒸透了吃。

    这一席菜上来后,小说所谓“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那意思是,除了煮油豆腐加辣酱,其他菜大概都属冷菜。本来小说格调清冷,如果上一大碗冰糖肘子、红烧鲫鱼、糖醋排骨,立刻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似的调子就破坏了。黄酒、煮豆腐和几样绍兴腌制冷下酒菜,倒和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冷牛肉相似,你依然能感到寒意,但多少有些白气氤氲,可以觉得人世间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

    本来冬天饮食,便是如此。吃麻辣火锅到大汗淋漓,浑忘了今夕何夕的时候,毕竟太少太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就和《在酒楼上》一样,独自一人一点点的啜烫茶热酒季,吃喝着得一点温老怜贫的暖意,也就差不多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无非求碗热汤喝简介 >无非求碗热汤喝目录 > 鲁迅之吃·《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