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法华寺
多福巷44号。

    中国的寺庙都是坐北朝南,法华寺应不例外。只是,眼前的一排排毫无套路的老房子挤在一块儿,分不出个东西南北来了。往院里走走,我才明白,我们是从最北边进入了原先的法华寺——我走历史的后门了。

    从后往前看,满目伤心景。

    早没了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只通往东边院落的廊门上方有些失了色的画梁。一户挤一户的陋室把个京都名刹塞得满满当当。从昔日神祇们住的殿堂飞檐往上看,北面的华侨大厦岌岌乎压在头顶。

    小李三拐两拐就把我领到了大杂院儿的最南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细巷里。躲过身旁一辆辆自行车和头顶一件件晾着的衣衫的羁绊,他伫足一方巨石前,指点:这是整个庙里留下的唯一文物了。

    侧看不知何物,近前方知是碑,且是“大清乾隆四十三年仲秋吉日”所立的龙首大碑。

    碑身稍前倾,似有一臂之力即能推倒。石趺半埋土里,正是沦落风尘状。旁有废弃的大缸、破桶、煤池相伴。

    此碑一旁,尚有半截古碑,显然是故意砸断的,埋在土里,碑身上什么字也看不出来了。

    碑后褪了色的木门吱呀开启,一位妇人探出头来问:干吗的?小李申明:文物检查。妇人乃退回宅中。

    我长长地吁了口气:法华寺已经破败至如此模样了!

    东华门外二里许,豹房巷有古刹法华禅林,明正统间,内监刘通舍宅创建……

    我艰难地摸识着那块完整的大碑的碑文,约略明白了法华寺的身世。

    豹房巷即如今的报房胡同,即法华寺正门所在的那条东西向的小街,因明朝皇家曾在此豢养豹子而得名。该庙是明正统年间一位叫刘通的太监舍弃自家而兴建的寺庙。明正统年间至今,已有五百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国朝二百余年间中迭有废兴……”,已经漫漶了的刻字隐约透露出其身世的磨难。旁边那块已经被毁成半截的古碑,也许正是刘通当年创建此寺时的遗物。

    法华寺最富神秘色彩的,当然不是它当年是如何如碑文所称的“规模宏敞”和“焕然增丽”,而是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1898年9月18日)深夜的那次引人遐想的密晤。

    君权时代,外省高官晋京汇报工作,若无自己的宅子可居,就只能栖身于寺庙里了,那些为数不多的客栈车马店,自不是这些大人们所投宿的地方。清代,王府井一带,距紫禁城的东大门东华门很近,所以此地的大寺庙也就成了不少大人物的落脚地。隔这儿不远的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贤良寺,就是当年李鸿章李大人最后的住处。

    一向谨慎有余的袁某奉诏来京后,就在这王府井东边的法华寺里住下。

    其实,若论此庙接待过的要人的级别,只具“武卫右军”头领衔的袁世凯还不上数,早在他来此下榻的几十年前,就很有几位亲王、大臣屈尊借此设巡防处——因为咸丰爷已经被蛮横的英法联军打得跑到热河“避暑”去了,留下的弟兄们不愿在别处接待前来谈判的可恶的洋大人,便选择了规模“为东城诸刹之冠”的“敕建法华禅林”与敌酋会谈。有人考证说,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国都里与老外进行交涉,此前,他们都像乾隆爷一样的德行,以为夷人们来华只为想做我泱泱中华的藩属,他们的通商要求不过是纳贡的借口。这会儿,羞汗涔涔的清朝王公们终于在这座古庙里知道了“番夷”不是吃素的,模模糊糊明白了后世的邓小平先生总结出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如此说来,我面前的这幢石碑的额题“万代流芳”四个大字就该改改了,实为“万代铭耻”之地。

    与东洋人打了无数次交道的袁世凯,理应也曾立于这座碑前怅然而叹过吧。

    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猜测:正在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目录 > 法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