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吃小馆儿的学问
焦炒鱼片、烹虾段,砂锅居的管挺脊髓、烧脂盖、炸鹿尾,同春园的炸春卷、枣泥方脯。其它绝活儿如玉华台的灌汤包、灶温的一窝丝、新丰楼的片儿饽饽、祯源馆的烧羊肉、穆家寨的炒疙瘩、合义斋的炸灌肠、都一处的炸三角。凡此种种,无非是些鸡鸭鱼肉之类的普通原料,绝不见燕翅鲍之属,以平常之物悉心做成看家拿手,招徕了八方来客,维持了百年生计,确是值得深思的。眼下多讲创新,如果连传统都保不住,又何来创新之有?

    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东安市场内东侧有家很红火的苏沪菜馆叫做五芳斋,两楼两底,轩窗西向,上下两层皆为散座,每日两餐,应接不暇,生意如此之好,并非是沾了东安市场的光,因为周围几家馆子如奇珍阁等,终日冰清鬼冷,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五芳斋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菜式风格,都堪称是家地道的小馆子。

    五芳斋最拿手的菜有清炒虾仁、烧马鞍桥、冬笋肉丝、南炒腰花、砂锅鱼头、荔枝方肉、蟹粉狮子头、烧二冬等,点心则有两面黄、虾仁伊府面、雪菜肉丝面、枣泥松糕、蟹黄汤包、五丁包子、水晶千层糕等等,皆为精工细作,远非他处可比。

    五芳斋的店堂十分嘈杂,木制楼板总是咚咚作响,推开轩窗,近观东货场、吉祥戏院、东来顺、丰盛公;远眺可及中路十字街。粗桌木凳,简单至极。那里的堂倌大多也是南边人,颇有看人下菜的功夫。这里所说的看人下菜,绝非以贫富衣帽取人,而是要检验食客的功夫水平。老主顾不消说是不敢怠慢的,必是笑脸相迎,对其口味嗜好也是了然于胸。对于不太熟或新来乍到的客人,这堂倌会不动声色地听听你如何点菜,其间也不向你做任何推荐。二三人小酌,点上三四样拿手菜,一两样特色点心恰到好处,如此考试合格,堂倌便知你是行家里手,于是笑容可掬,殷勤招待。否则即便来者是华服旷世,点尽菜单子上的贵菜,也会遭到堂倌的白眼,认定你是个“老赶”,会始终对你不冷不热,保持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

    吃小馆子一不可摆谱儿,二不可摆阔,得其门道者一是要知道各家食肆的精致出品,二是要和堂倌混得厮熟,更有知味方家,能够唤出灶上张头儿、李头儿,道其短长,评其优劣,使其心悦诚服。这些,在觥筹交错的应酬筵席上都是办不到的。

    没有好的食客,就造就不出好的厨师;而没有精绝的饮馔,也培养不出知味老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吾国为餐饮大国,食之有道。饮食流变,实为文化传承,既赖于经济的发展,更臻于文化的提高。

    食风者,世风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简介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目录 > 吃小馆儿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