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权力赌徒
    在专制时代权力争夺面前,亲情、道义都是浮云。刘长之死正是刘恒设计构害的,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长的儿子刘安又反过来算计了刘恒,为自己换来了淮南王的宝座。可惜到了武帝朝,刘安又被人栽上了“谋反”的罪名,这里面审食其的孙子审卿可是出了不少力……一切恩怨的根源都在于,在帝国政局的台面上,所有人都不过是一个权力赌徒。

    倒霉的刘长自此走上了前往邛崃的路,坐着囚车被押送于各个郡县之间。

    然而中央政府的风波还没有平息。

    这时候,久未露面的袁盎又跳出来向刘恒进谏。他对刘恒说:“您原来那么喜欢淮南王,给他派去的太傅和丞相一点也不严厉,所以才弄出今天这番局面。淮南王性子要强,现在突然用这么严厉的方式打击他,他要是一不小心在四川那边水土不服得病死了,那陛下您还不是要背上一个杀害弟弟的骂名吗?”

    很多学者都把袁盎说成是一个投机分子,这段话更是其虚伪的表现。袁盎假惺惺地装好人劝谏刘恒,好像在给刘长申冤,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刘长必死无疑,袁盎只是要摆摆姿态。明人凌约言评论袁盎此举时说道:“当上骄淮南王时,盎何不言?据盎说,将何以处长?而又不言其所以处,盎不过逢君者耳,非真有纳谏之忠。”直接指责袁盎,当初看见刘恒有意娇惯刘长的时候怎么不出来劝谏呢?而且现在跳出来在刘恒面前指出问题,却连个方案都没拿出来,这明摆着是作秀!

    然而在笔者眼中,袁盎此语用意深刻,不论其人其他言论如何,这句话都大有深意。

    在袁盎看来,刘恒对于刘长的处理实在是太轻了。所以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劝刘恒从轻处罚刘长,实质上则意在激起刘恒的杀心,袁盎说的是反话。他在刘长杀死审其食后就曾建议刘恒,削减淮南王的封地并惩治这位骄横的诸侯王,然而刘恒在那时却没有采纳。

    事实上,杀死刘长确实比流放他更为明智。尽管道义上不占好处,但从获得的实际利益出发,流放意味着刘长还有可能东山再起,抑或刘长在蜀地生活得不好,总闹意见,对刘恒的形象也有打击。还不如将刘长杀死,这样一切后患都能消除。

    其实刘恒心里早就想好了,刘长必须死,但他不能跟任何人表露,此时就假惺惺地对袁盎说:“我就是想让我弟弟吃点苦罢了,过段时间就让他回来。”

    然而就是刘恒这一句话间接害死了刘长,因为没有人拿得准这个“苦”多严重比较合适。最后的结果是,押送刘长的官员们为了保证刘长受“苦”,谁也不敢打开囚车的封条让刘长出来透气。刘长憋了一肚子窝囊气,骂道:“谁他妈的说老子是好汉,老子要是好汉还能像现在这么憋屈么?我他妈就是以前太骄傲了,没发现自己的过失。人活一辈子,怎么能这般窝囊!”

    强势的刘长最终凄惨地绝食而死。

    《汉书》的记载顺序与上文不同。班固记的是刘长绝食在先,官吏不敢开封条在后,但这似乎并不能为刘恒开脱罪责。尽管不让开封条并不是刘恒亲自下的命令,但毋庸置疑,刘恒的一句“吾特苦之耳”,让押送的官吏们有了极大的压力。要是皇帝认为官吏们让刘长不够“苦”,那官吏们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不怕苦得重,就怕苦得轻”——这才是促使刘长自杀的源头,刘恒才是杀死刘长的真凶!

    只通过一句虚情假意的话,刘恒就巧妙地撇清了自己的罪责,又将责任推给了沿途押送刘长的官吏。

    刘长自杀后是在雍县(今陕西凤翔南)被人发现的。消息报告给刘恒后,刘恒哭泣不止,这都是鳄鱼的眼泪。

    哭完了刘恒就跟袁盎说:“我当初没听您的话从轻处置淮南王啊,结果他死了。”

    袁盎假惺惺地回答道:“人都已经死了,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当道家统治中国简介 >当道家统治中国目录 > 权力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