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行说:是帝国叛徒还是文化学者
民族的独立性要建立在顺应其地区自然特征的基础之上。

    中行说的说法无疑最有利于匈奴发展。

    而且中行说认为,汉朝向匈奴大量地输送汉人物品是一场阴谋,这也是完全正确的。贾谊确实向刘恒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而且也得到了刘恒的采纳,这个在后文会细说,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稽粥十分认可中行说的说法,为了让匈奴人都能认识到汉朝的东西其实不如匈奴的东西好,每次汉朝那边有衣物送到匈奴来,稽粥就故意带人穿着丝织品在荆棘丛林中奔跑,让树枝把丝质的衣服全部划烂,以此来证明汉朝的丝质衣服质量不如匈奴的毡毯皮衣。稽粥还让人把汉朝运来的汉族食品全部倒掉,以此来表明那些东西和匈奴大奶酪相比差远了。除此以外,中行说还帮着单于记事记账、进行人口普查、调查民间资本以及畜牧业发展状况。

    上文的讲述是本着一种客观、中性的态度来进行的。然而如果我们翻阅《史记·匈奴列传》,你会觉得匈奴人很滑稽,他们的一系列做法都显得很矫情,稽粥也显得很不成熟,虽然和笔者讲的是同样的事情,给人的印象却截然不同。这其实和史迁本人的历史观有关。

    司马迁在对匈奴史的记述上带有的主观民族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其实不仅是匈奴民族,司马迁对所有的少数民族都带有偏见,这种偏见表现到《史记》中,即是日本史学家泽田勳在其《匈奴: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一书中提到的所谓“相对于其他(民族)集团的‘我方意识’”。

    另外,中国人从小就被灌输儒家思想,讲什么“中华正朔”“大汉民族主义”,认为“华夷有别”,这些传统观念在我们研究民族史学的时候是一定要排斥的。笔者一定要在正文的叙事中强调这些,就是因为今天社会中的多数人受到“华夷之辨”的影响而不能正视民族史学。事实上,这些强调少数民族文明在整体上完全落后于汉文明的思想带有着强烈的民族分裂意识和独裁意识,在今天完全不可取。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各位读者也就不能客观对待中行说接下来这番在和汉朝使臣辩论中说出的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犀利言论了。

    汉朝使臣来到匈奴,批评匈奴人不善待老人,中行说对此反驳道:“按照汉人的习俗,儿子参军之时父母是不是都要竭尽所能将最厚实的衣被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给儿子呢?”

    汉朝使者回道:“是。”

    中行说紧接着说:“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人人弓马娴熟,国家战事繁多,老弱之人不能够参加战斗,所以将肥美的食物奖励给身体健壮的人,让这些人来保卫弱势群体、保卫国家,这样一来老少的安全都得到保障,怎么能说我们对老人不好呢!”

    汉朝使者又批评道:“匈奴父子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一个穹庐(毡帐)之下。父亲死了,儿子会娶后母;哥哥(弟弟)死了,弟弟(哥哥)会把嫂子(弟媳)娶了。匈奴人不戴帽子不系腰带,不划分森严的等级制度,君臣间的高低贵贱和身份尊卑不明显。”

    中行说反驳道:“按照匈奴人的习俗,大家伙儿都是吃肉喝奶穿皮毛衣服的,牲畜们吃草饮水,可以随时转移。所以匈奴健儿都弓马娴熟,遇到战事都能作战,没有战事的时候都能安居乐业、专心生产,人们活动的约束很少,遇到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处理。君臣之间没有繁杂无用的礼节,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犹如一个整体,政令传达得很好。

    “父子兄弟死了,活着的家人就娶他们的妻子,这样家族的血统就能够得到保证,因而匈奴人的做法看起来有违伦理,实际上却保护了他们高贵的血统。

    “而中原汉人虽然不娶父亲和兄弟的妻子,但是他们家庭成员的关系会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而变得疏离,最终导致家人之间相互残杀,甚至改变姓氏,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当道家统治中国简介 >当道家统治中国目录 > 中行说:是帝国叛徒还是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