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之“错”
会。
仔细想来,尽管刘邦当年确实是给刘肥一下子封了七十多座城池,但是到了景帝朝,当年的齐国已经分裂成了齐国、济南国、济北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六个国家。这六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齐国的力量也已经大大削弱。再说楚国,满打满算也不过有三十六座城池罢了,晁错这分明是在混淆视听,意图激起刘启的怒火,从而提升自身的政治价值。
然而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晁错说刘濞铸钱煮盐、招收亡命徒,这样是不假,然而刘濞为什么要做出这些举措呢?
有没有什么理由能为刘濞进行辩护呢?
有。
想想吧,刘濞都满头银丝了,要是想造反那早就揭竿而起了,犯不着推迟到这么晚,他都已经是老胳膊老腿儿了,上了战场那四肢铁定是使唤不了,这不找着打败仗么!由此看来,刘濞的做法只不过是一种发泄,因为刘濞是凭借着马背上的军功才坐上了吴王的宝座,他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王位。然而事与愿违,刘恒对他满腹猜忌,刘启又杀死了他的儿子,刘濞的内心只有愤怒与无奈。他一定每天都在想:“哪一天我一定要推翻你们这些人,让你们血债血偿。”军人最看重的是尊严,刘濞要捍卫他的尊严,同时,他只是记恨皇位上的人,而并不觊觎皇位。
吴王的愤怒需要发泄,他发泄的途径就是做出要谋反的样子,他喜欢看到刘启恐惧的神情,这令他感到满足。老爷子听到自己的仇人如何如何畏惧自己,心里总是很开心,但他清楚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推翻一个政府,况且江山本来就是自己家的,把自家东西蹂躏坏了对他没什么好处。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铸钱带动经济,煮盐创造财富,这完全是为了吴国好,这是一位君王重视民生的表现,凭什么说他是造反呢?中央政府完全是酸葡萄心理,看见刘濞治国比他们治理得好,因而嫉妒、畏惧、仇视,甚至认为他这是有目的、有野心的。
至于招揽亡命徒,刘濞摆明了是故意气中央的。在遭受丧子之痛的巨大打击下,刘濞像一个孩子,和小侄子刘启在那里赌气。他不想造反,因为造反对他没有好处。他做出蠢蠢欲动的样子,只是想让仇人刘启活在痛苦与恐惧中;他发展民生和经济,只是为了逞强,让中央政府中的君臣们艳羡吴国的富庶、团结与安定。
刘濞只是一个仓皇无助、靠着一股孩子气来安慰自己的老人。
晁错说错了。
这错误犯下来,是无心还是有意?
这,当然是有意。
晁错为什么要说错?
原因有三。
首先,晁错作为一个秉持法家思想的人,他政治斗争的意识必然是十分强烈的。在他眼中,他只有铤而走险做出一番事业,才能够博取到足够力压群臣的政治资本。法家的人喜欢变法,喜欢除旧,这就是一种政治赌博。晁错深谙高风险才会有高回报的道理,他必须要通过力挺削藩来提升自己的政治价值,要让他在皇帝眼中被当成一块宝,从而扩充他自己的政治资本。更何况晁错清楚,真要是打仗的话,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也绝不会是他,因而他很放心,他只需安安心心做好政治上的工作即可。
第二,晁错需要向刘启表忠心。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帮助刘启巩固统治。法家的人天生就有一种自愿在皇帝底下当老二的志向,他们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就是当最大的奴才,替主子看好家业。这一点在晁错身上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人家老刘家内部叔侄搞点小矛盾,他在那里瞎掺和,闹到最后结果就是叔侄两人合在一起先把他挤对了。晁错的愚忠最终导致他“作法自毙”。当然,此时的晁错根本看不到这一点,刘启绝对的支持是他推行削藩政策、维护刘启统治的基础条件。
第三,晁错切切实实地认为,王制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