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途经洛河川
层四层是祖辈、父辈们居住的地方。平时要见胡家总掌柜胡贵,必经三道大门。胡贵从小勤学好问,攻读四书五经,14岁进学,20岁中举,29岁即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考为清代最后一科贡生,随任甘肃平凉知县,由于清政腐败,天下大乱,为官不几年便辞职还家。

    在区政府的安排下,把胡家高墙大院定为重点接待站,第三层的龙门院为中央首长住所。胡贵动员全家老少让窑让房十几孔(间)给红军住。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群众,深受感动,让儿孙们把好柴好菜送给红军用,指示儿媳们用几合石磨昼夜不停推荞面,让红军吃陕北特产荞面饴铬。当然红军灶上的猪肉、羊肉熟了,红军首长就叫通讯员先端两碗送给总掌柜胡贵。

    有天中午,庄院上下突然增加了几道岗哨,来了几位态度和蔼可亲的大首长。一会儿首长灶的饭熟了,首长特邀胡家掌柜胡贵共餐。饭时闲谈,首长豪气满怀,纵论天下。胡贵觉得这几位首长非同寻常,相互谈话也十分投缘,就在晚饭时吩咐家人,摆好八仙桌、太师椅,摆了一席十三花酒席(当地招待贵客的最高规格),特备烧酒和黄酒,专门宴请首长。

    席间宾主频频举杯,开怀畅饮,谈古论今,气氛十分融洽。特别是几位首长,十分健谈,孔孟之道、天文地理、农桑活计、社会礼法等所涉话题无所不能。还夸胡贵治家有方、博古通今,还对胡贵宣讲了不少革命道理。胡贵越听越高兴,越谈越投缘,不知不觉已是三更时分,在警卫员再三催促之下,才散了宴席各自歇息。

    第二天一早开饭,红军首长又叫胡贵共进早餐,首长无意夸了一句:“你们这个太师椅做得好。”胡贵一高兴,要将两个柳圈太师椅送给首长,首长一再推辞拒绝。当队伍开拔时,胡贵硬是将两把椅子绑在了战马驮子上,让红军首长带走。

    当时的旦八镇前牛沟村,属志良区管辖(区主席董志良被国民党民团曹俊章杀害,为纪念烈士故起名志良区),村子虽然只住牛、王两姓四户人,事先还是预备了好多临时住处,接待过路红军。

    张玉珍老人回忆说:

    那时我正套上毛驴在石碾子碾黄米,快要碾完时,村里来了一部分中央红军,都站在院子外。区干部和其中一个红军直接走进院子,问我叔公牛占俊,又和叔叔王德成说了几句话,就招呼队伍回到院子里。我的叔叔忙着给他们安排住处,其他战士没有坐下休息,就开始忙起来。有的在院子里垒锅;灶,有的拿起斧头劈柴,有的下河里挑水,各干其事,有条不紊。这时,叔公对我说:“快把碾好的米拿回来。”我把一百多斤黄米拿回去后,叔公就把粮食交给中央红军做饭。

    院子里架起了10面大锅,不到一小时,村里来了300多红军,区干部给他们安排临时住处,我叔叔家的小石窑里住了一个30多岁的人,门上还有两个站岗的。这个人不断地进进出出,询问战士们的食宿。我心里想这一定是个官。这个队伍的战士穿的是褪了色的旧军装,显得很朴素,很能吃苦。由于村里的窑洞和房子住不开,叔公和叔叔要我让出窑洞。那个当官的不同意,所以就有一部分红军被安排住在村跟前的石庵里。他们的纪律很严,不和我们妇女说话,有什么事,总是和男人交涉。

    第二天早饭后,部队很快站好了队,还是那个30多岁的人讲了话(我听不懂他的语言),很快大部队就出发了。他们还留下一些人打扫院落和窑内卫生。打扫好之后才走了。

    事后,我才听叔公、叔叔说,这些队伍是彭德怀带领的队伍,那个“官”就是彭德怀。

    这部分红军走后,下午又来了几百人,穿的单衣和草鞋,也十分艰苦。城叔公和叔叔又接待了他们,安排了住宿,并打发我们3个妇女赶四头毛驴到吊坪为战士们驮粮食。这个队伍的纪律和前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简介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目录 > 途经洛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