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 “攘外”?“安内”?释蒋协议终于敲定
政治犯,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

    在谈判达成上述协议的同时,蒋介石还亲口向张学良表示了他的六项意见:

    一、下令东路军退出潼关以东,中央军决离开西北。二、委托孔、宋为行政院正副院长,责(成)孔、宋与张商组府名单,蒋决令何应钦出洋,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三、蒋允回京后释爱国七领袖。四、联红容共。蒋主张为对外,现在红军、苏区仍不变,经过张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五、蒋意(不)开国民大会。六、他主张联俄联英美。

    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电告了中共中央。至此,谈判基本达成协议。

    ★谈判几近尾声,宋、张表示满意,唯杨仍有疑虑。周恩来与蒋介石会谈,终于底定和平

    对于24日谈判取得的共识,宋子文表示满意。他在与周恩来会晤时,说:他本人对谈判的结果很满意,并希望中共派人常驻上海,与他保持经常联系。此时他已经开始考虑怎样落实协议的要求。在他看来,要他组织反日内阁,没有共产党的支持是有困难的,因而,他非常希望得到共产党的支持来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组。

    张学良对谈判结果也是满意的。因为,谈判本身是在他的主导下进行的,谈判条件是他与杨、周一起商定的,谈判中基本是按照他们设定的方案而展开的。原先发动事变是为了抗日,现在抗日的条件蒋介石同意了,他认为应该放蒋了。

    杨虎城却仍有疑虑。那就是谈判虽然在抗日这个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致意见,但是,他与张学良在谈判一开始共同向蒋提出的“两项建议”一条也没有落实。而且杨虎城认为,谈判的最后成果蒋介石不签字,仅以“领袖的人格”作担保,将来一日反悔,就太被动了。作为对“领袖的人格”的担保的约束,他与张学良建议,即刻在西安召集由朝野各界官员名流出席的大会,俟大会作出决议,蒋介石可离开西安。或者大会在太原召开,会议之后蒋介石也可以离开西安。

    应该说杨虎城的考虑不无道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杨的担心是正确的。

    张、杨对于会谈结果的不同理解,使西安三方中,中共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

    事实上,整个谈判过程张、杨都是非常尊重中共的意见,因而,宋氏一到西安就对周恩来所代表的中共的态度十分重视。23日下午,首次谈判结束后,宋美龄即约见周恩来,与周进行了长谈。

    周向宋申明,中共没有参加西安事变的发动,同时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周恩来说: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共的政策也由“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旨在联合对敌。几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共中央一再向国民党提出团结抗战的要求,但蒋先生始终不听。这次事变是促进蒋先生改变政策的好机会,希望你们兄妹认清形势,劝蒋先生停止内战,走向抗日,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

    在周恩来发表长篇政见之后,宋美龄提出:中共既有为国为民的诚意,应在政府领导之下共同努力。周恩来立即表示:只要蒋先生同意抗战,中共拥护他为全国领袖;除蒋先生之外,目前全国没有第二个合适的人。周还向宋美龄保证,西安领导人以最充分的敬意留住委员长,他对委员长不愿意与他们讨论国策问题而感到遗憾。周在这次长谈中,答应宋要他说服杨虎城,尽可能早日释放蒋介石的请求。

    宋美龄在这次会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简介 >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西安事变始末纪实目录 > 第九章 “攘外”?“安内”?释蒋协议终于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