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战略决策
从我们党的发展,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的,因为我们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

    6月11日,毛泽东在《关于选举修补中央委员会问题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及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好更巩固了。”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看重东北这一地区,这是由这个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所决定的。从经济地位来看,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丰富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战略地位看,东北地区背靠苏联,西面与蒙古接壤,东南和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同山东半岛的胶东解放区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毗连。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在东北也没有统治的基础。因此,如果中共控制东北,就可以变东北为可靠的战略后方,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革命根据地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军四面包围的被动状态,形成一个巩固的战略基地,一个革命的总根据地,以支持关内各解放区的斗争。相反,如果东北为国民党所占领,那它就能利用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同华东、华中相配合,南北夹击关内各解放区。

    毛泽东既然如此看重东北地区,那么在行动上,他必然有所表示。1945年8月10日,他给山东罗荣桓、黎玉等人发出了一份电报,命令关东子弟兵“万毅部东北军人数、战斗力与干部配备状况请查明,即告并待命调动”。两天以后,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山东分局的电报,指出:“万毅东北军速即完成出发准备,待命开往东北。”(《毛泽东年谱》下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就在毛泽东把眼睛紧紧盯住东北,并有所行动的时刻,传来了苏联与国民党政府于8月14日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消息。条约表示支持国民党政府:“苏联允许把在精神上和军事上的全部援助给予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国民政府,并承认中国在满洲的主权。”(《中美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还明确表示,支持在蒋介石领导下统一中国。

    这一消息犹如一盆冷水迎头泼来,使毛泽东非常失望。他感到东北的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东北还去不去?毛泽东决定还是去。8月18日,他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罗荣桓、黎玉、萧华的电报中指出:“万毅支队即调东北,经河北至热河边境待命。该支队现有2500人,汰去老弱及开小差者外,能有1500到达目的地即好。东北干部凡能调动者尽可能调至万部”(《毛泽东年谱》下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8月22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派人打入满洲开展地方工作给山东分局的指示:为迅速争取满洲起见,分局应即抽调大批干部在苏联红军占领旅顺、大连之后,穿便衣到满洲去,进入建立地方党、地方政权,发动与组织群众……如果苏联红军能允许山东八路军部队进入满洲(先去交涉)肃清散敌与汉奸,则应从山东抽调部队用东北义勇军名义进入满洲。

    在8月23日、26日两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东北问题时说:“限于中苏条约,苏联不能直接援助我们。我们先派干部去是确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军队去不去,还不一定,要看情况。”(第75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8月2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党内通知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辽沈战役实录简介 >辽沈战役实录目录 > 第二章 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