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战略决策
从1945年9月下旬开始,先后抽调各解放区的部分主力部队,陆续开赴东北地区。这些部队计有:山东军区机关及所属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师、警备第三旅、山东滨海支队,由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带队前往东北;新四军第三师、冀热辽部队8个团、陕甘宁第三五九旅一部、警备第一旅、教导第二旅等部,共11万余人。

    11月底,这些部队已全部到达东北地区。山东军区第一、第二、第七师、新四军第三师和晋冀鲁豫第二十一团,接收了阜新、黑山地区;晋绥第三十二团进驻法库地区;陕甘宁警备第一旅、教导第二旅和晋察冀第三十一团驻扎在锦(州)承(德)铁路沿线;陕甘宁第三五九旅一部和山东滨海支队在沈(阳)吉(林)铁路沿线;山东军区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在辽阳、鞍山、本溪地区;山东军区第五师和第六师在海城、庄河、安东(今丹东)地区。还有一部分抗日老部队在北满和东满地区。

    11月底以后,中共中央又将晋冀鲁豫军区组成的25个团的架子,1000名干部增调到东北。

    2、中共中央派出20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包括4名政治局委员)率领近两万名干部到达东北,指挥作战和开展工作,并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由彭真任书记。11月4日,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罗荣桓任第二政委,统一指挥进入东北的部队。

    3、动员和组织山东、晋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各解放区的军民,积极进行坚壁清野,破路阻敌,以歼缠扭打的战法,在沿平汉路、同蒲路、津浦路各线北进和沿平绥路东进的国民党军的前后左右,广泛地进行截击、腰击、尾追、偷袭、骚扰等,迟滞和消耗国民党军,延缓其行进速度,为先敌抢占东北赢得时间。

    4、对东北工作及时提出明确工作方针。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以主要力量建立东满、北满、西满根据地”,“只要我们能争取到广大农村及许多中小城市,紧靠人民,我们就能取得胜利。”

    12月28日,中共中央预见到东北斗争的艰苦性,要求东北局把工作重心放在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以便认真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将来转入反攻。

    5、调整各战略区部署,集中能够机动的兵力,组成旅和纵队,组编野战军,形成拳头,以便在地方武装、民兵和游击队的配合下,以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配合东北的作战。

    各战略区按照中央的指示,于9月下旬加速调整部署,新四军江南部队撤到江北,军部率部分主力进到山东;八路军南下支队及河南军区部队,分别撤到以桐柏县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全军共组建了27个野战纵队和6个野战旅。

    这些部队组成了阻止国民党军北进的坚强防线,有力地支援了我军向东北的进军和在东北的作战。

    6、为了解除进军东北干部的后顾之忧,尽量组织他们的家属一起到东北工作和作战。这些家属(包括他们的孩子)分别从延安或山东地区出发,许多人靠步行或骑马,进行数月长途行军,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东北。

    当时,在延安的机关、单位也刮起一股“东北旋风”。根据统一安排,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学校、文艺团体、医疗后勤等单位,纷纷抽调大量人员,编成干部团开赴前线。1945年10月1日,又有一批300多人的干部队伍要出发开往东北,刘少奇亲自来为他们送行。

    中共中央决定向北发展的同时,决定成立东北局,彭真任书记。这是彭真(左二)等东北局领导在研究作战方案

    “马克思是干什么的呢?”刘少奇用这样一个意味深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辽沈战役实录简介 >辽沈战役实录目录 > 第二章 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