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先打哪儿
市。且大军进到那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皆无法解决。同时,东北战士入关,经长途跋涉,士气必降,逃跑必发生。在我主力南下情况下,长春之敌必能乘虚撤至沈阳,打通锦沈线。故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报告说:以上是我们对作战的根本意见。其他意见亦曾深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

    林彪实际上是说毛泽东的意见不适宜。他要把华北的部队也拉到他的指挥之下。否定毛泽东的意见,在林彪已不只一次。

    毛泽东没有像蒋介石那样听见部下有反对意见就发火,骂娘。

    毛泽东把燃着的一支烟在手中捻碎,对周恩来道:“又是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看他胆子太小,二月就叫他南下北宁线,两个多月了,还是这个态度,要不然我去东北算了。”

    周恩来看了一会儿电报,道:“主席,我看只能原则同意他们的计划,再次申明南下北宁线的重要性。”

    毛泽东道:“也只好如此了。”

    在战役指挥上,毛泽东尊重战场指挥员的意见,因为他们对战场有实际感受。如果自己正确的意见一时不被下级接受,毛泽东总是耐心说服与等待。

    毛泽东同意打长春,同时指出,“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毛泽东实际上是批评林彪的畏难情绪。

    5月下旬,林彪以两个纵队从东、西、南三面向长春攻击,歼敌6000余人,攻占郊区大房身机场。但由于守军设防坚固,解放军战斗组织不够周密,自己也伤亡2000多人,没有实现预期目的。这时,才感到长春守敌的战斗力和防御工事比原来估计的要强,不是一个猛攻可以打下的。于是向中央军委报告说:经反复考虑并经东北局常委开会议论,又照顾各纵、师首长对攻长春的信心并不甚高,我们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兵力久困长

    毛泽东亲笔起草给予林刘罗的指示电围,待敌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以我主力转至北宁线,承德古北口之线一带作战的方针。

    林彪是军事家,对作战想得很细,心细如发。毛泽东是战略家,他考虑全局的需要,往往不过分拘泥于细节。

    毛泽东凭着战略家的预感,认为只有南下北宁线,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华北的联系,全歼东北守军,才是上策。

    毛泽东和蒋介石不约而同,都感到锦州的重要。

    6月5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提出三个方案:第一,正式攻长春;第二,以少数兵团围困长春,主力到北宁线和热河冀东一带作战;第三,对长春以2至4个月较长时间围困,然后打援,最后攻城。他们认为,执行第一个方案,目前还无把握,执行第二方案,将会遇到敌人集中不好打和粮食补给不足的困难。而第三方案除了多费去几个月时间外,没有其他坏处,能有把握地歼灭敌人和拿下长春,所以目前以采取第三方案为好。

    毛泽东复电基本上同意第三个方案,同时又一次力图把林彪的注意力引到南下作战上。他提醒东北野战军,在攻长春的3至4个月的时间里,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必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的道路运输准备工作。

    毛泽东为什么批准一个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作战计划

    林彪将作战方向指向长春,与毛泽东的构想相悖,但毛泽东还是批准了林彪攻打长春的计划。毛泽东为什么批准一个与自己的要求相悖的作战计划?

    首先,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一直很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充分发扬军事民主。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经常教育我军各级指挥员要充分尊重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辽沈战役实录简介 >辽沈战役实录目录 > 第四章 先打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