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大势
机歼敌。

    这时,全国的军事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我军在各战场的战略攻势取得了新的胜利。在中原地区,军事形势也起了新的变化,南下中原的晋冀鲁豫主力、华野西线兵团及太岳兵团三军密切配合,继续大量歼敌,逐步在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潼关——江陵线以东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成片的解放区,敌人的防御体系开始被打乱,我军在中原大量歼敌的可能性增加了。

    鉴于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在3月20日明确指出:“具有对我特别有利形势的战场是东北、山东、西北、苏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和郑汉路以西、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在这种情况下,华野一兵团要不要迅速渡江?是把敌人主力一部引到江南去有利呢,还是尽量地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好呢?

    华野前委在粟裕主持下反复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分析了我军渡江的利弊,最后认为南进方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

    粟裕认为,我军南进跃过敌后,将处于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之下,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困难,减员很大,估计10万余大军减员不会少于1/2;再从敌人方面来看,我军南渡后,可以调动一部分敌人,但不一定能调动敌人在中原战场的4个主力军,不易达到减轻对中原压力的目的。相反,我们却从中原抽走了3个主力纵队,削弱了中原战场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力量。

    所以,粟裕设想:“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而集中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背靠解放区,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部署三线武装,紧密配合。即以主力留在中原歼敌;以旅为单位组成游击兵团到淮河以南配合主力作战;以1个师的兵力组成许多支五六百人的游击队,深入江南,扰乱敌人后方,破坏敌人支援战争的力量。”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报告了以上建议。

    毛泽东等接到粟裕的建议后极为重视,电请粟裕亲自到党中央汇报。

    粟裕给毛泽东的建议,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从延安转向西柏坡的途中的时间,前后经过非常具有戏剧性。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正走在黄河边上。两人正指点着黄河中的波涛,谈笑风生。一会儿,随行参谋牵来两匹战马,两人接过马缰绳,正欲上马,作战参谋突然赶来。

    “报告!”话刚落音,呈上一份急电。

    周恩来接过电报,看了一眼,笑意收敛,浓黑的眉毛紧锁。毛泽东看了看他的面色,问道:“谁来的电报?”

    “华野,粟裕。”

    “是关于南下的方案吗?”

    “是的。粟裕不打算让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他要留在中原。”

    毛泽东显然有些不悦:“嗯?有何道理?”

    周恩来将电报递了过去,二人翻身上马,轻勒缰绳,任凭马在河岸上缓缓而行,二人的内心很不平静。

    统帅和将军在战略意图上出现争议,这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战争中乃是常有之事,本来是不会叫人感到意外的。可是,眼下是什么形势?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刚刚揭开了序幕,几路大军把蒋介石的劲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但困难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刘伯承、邓小平方面承受的压力太大,处境相当困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重装备丢了,炮弹打光了,弹药、给养得不到补充。而中原地势平坦,易于蒋军机械化装备的部队作战,在那里和敌重兵团交战尚无把握,因而才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直捣南京、上海一线,逼着蒋介石将中原部队南调,以减轻对刘、邓大军的压力。中央的意图下达已有1个多月了,粟裕却迟迟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淮海战役实录简介 >淮海战役实录目录 > 第一章 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