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揽月.辟路
人也给介绍进来了。

    招商升级了!

    近20年之后,在东莞的台商及眷属已超过10万人,是全国台商聚集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07年底,东莞累计引进台资企业6000多家,引资额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台资企业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40%;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03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三分之一;台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外资进出口总额的40%;全市It企业中有半数都是台资It企业。

    说到东莞后来的当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不能不提石碣。

    早年,石碣之所以为世人所知,是因为它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乡。这个民风淳朴的鱼米之乡后来令人注目的则是它在十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It产品国际生产基地之一。这个面积不足36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450家电子企业,18家著名的跨国上市公司。

    小小的石碣镇究竟有何“磁场效应”,形成如此庞大的电子产业方阵?这实在令人称奇!

    说起来,改革开放之初,石碣镇的起步曾经充满了艰难,难就难在没有路。当年的石碣与莞城之间,因相隔一条东江,使得石碣镇远远看上去就像座孤岛一样,去哪里先得渡河。这个被东江水环绕起来的小岛搞农业曾经顶呱呱,1978年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系统先进单位,但从农业转向工业,却实在踏不出路来。石碣当年的招商引资可真是难!石碣领导没少往深圳口岸跑,在那里望眼欲穿,指望能拉来财神爷,后来还真的拉回一个。渐渐地,石碣的招商引资总算有了起色,但跟其他发达镇区相比,还相距甚远。

    1989年这个年份对于石碣镇来说,意义非常特殊。正是这一年,石碣镇拉开了通向It重镇的序幕。

    这个序幕是被一个来自台湾的年轻人拉开的。

    这个台湾人叫叶宏灯,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经济系。当时他在台湾的生意因遭遇高成本的压力,迫使他来到大陆寻找发展机会。1989年4月,他来到大陆,去了深圳、广州、大连、苏州等地后,这天在一个香港人的介绍下,他又来到了东莞的石碣。

    当初,接待叶宏灯的是时任石碣镇镇长的刘发枝。时隔近20年之后,现为东莞市政协副主席的刘发枝对当年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向笔者回忆说:“当时我们的环境的确还不太好,但我们跟他讲了很多我们的规划和对未来的设想,也让他了解了我们的政府班子。他是1989年4月来的,9月份他又过来谈判,当时他还有点担忧,怕我们不负责任,要求和我们绑在一起,于是我们便采取合资方式。我们负责建厂房,再租给他们,同时我们也出了150万,其他流动资金由他来解决。一切谈好后,立马动工,10月就开始生产了。当时他安排的一个月生产量20天就完成了,他很高兴,立马又增加人员和生产资金。”

    石碣镇政府对叶宏灯的创业可谓倾尽全力、鼎力相助,这令叶宏灯深受感动。相处一段时间后,叶宏灯跟镇领导们结下了深厚友谊,渐渐也把自己当成了东莞人,反过来帮助他们介绍企业进来。没事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聊天说话。

    通过和叶宏灯的聊天,镇领导慢慢察觉到一个现象:台湾很多企业因成本提高的压力,正面临着往外搬迁的可能性。据说,很多企业打了十几万的招聘广告,却招不来几个员工……

    这天晚上,石碣镇委书记叶炳基、镇长刘发枝和叶宏灯又聊上了。

    “叶总啊,你说你们台湾那边生意不好做,成本都提高了,他们现在正在打算往外搬,是不是?”刘发枝问。

    叶宏灯回答说:“是啊,台湾货币现在在国际市场上大幅升值,对于做外销的厂商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成本提高了,他们又困在一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简介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目录 > 第二章 揽月.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