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长江“沙王”沈文荣
铁元帅”而变得特别精彩……

    在苏州采访时,苏州老领导高德正谈起张家港和沈文荣的事,他特意告诉我:写张家港的沈文荣,不能忘记“提一提”该厂的老书记张耀生。

    我在与沈文荣对话时,这位“沙王”一开始就提到了他的“恩师”张耀生。这是因为张耀生老书记是沈文荣现在的“沙钢”前身的老领导,并且正是因为张耀生的最初创业奠定了后来沈文荣起步走上“沙王”之路的基础。

    沈文荣现在的“沙钢”的前身叫沙洲县棉花加工厂,在当时的沙洲县是最大的企业,上世纪70年代之前,张家港还叫沙洲的时候,这厂是沙洲的龙头国有企业,主要服务于产棉大县的棉花加工生产。70年代中期,苏州地区开始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农村工业革命——大办乡镇企业发展热潮。时任沙洲棉花加工厂党总支书记的张耀生思想比较解放,在县委书记高德正的支持下,开始多种经营。他当时所谓的“多种经营”便是投了少许资金,搞了一个造纸厂,用芦苇做原料。由于想搞造纸厂,却发现市场上买不到钢材,最后只能用木料替代造纸厂的一些机床设备。

    “不妨试试弄个炼钢厂!”张耀生在厂务会议上提出。于是在棉花加工厂“多种经营”第三次转型时就开始干起小钢厂活计了。当时全沙洲一年对钢铁的需求量是400吨,但张耀生他们厂“小弄弄”才弄得6吨钢,缺口很大。张耀生于是向高德正提出“干脆搞个钢厂”。

    “好啊,我全力支持!”县委书记高德正批准了。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有人异想天开搞钢厂,有人公开表态支持搞钢厂,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了不起的超前意识了!”

    张耀生的功绩就在于此。那时沈文荣只是车间的普通钳工。1975年,年轻的沈文荣因为工作出色而进了棉花加工厂的领导班子。

    “我生来对钢铁感兴趣,所以对张耀生老书记当时力主搞的一个轧钢车间非常起劲和支持。”沈文荣回忆最初的“钢铁情”时说。

    1974年,沈文荣在张耀生的一手提拔下入了党,进了班子,又当了党支部副书记。那个时候厂里炼的钢是2000多吨,但可怜的是连个炼炉也没有——纯粹的土坯炼法,沿用的是大跃进时代的方法。到1982年、1983年时,张耀生手下的沙洲棉花加工厂“多种经营”出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年产50000吨。不算小数目,但当时谁都没有看出长江边的那个土钢炉有什么“元帅”风范,事实上,当初的国内钢铁市场还相当差,曾经有一段时间炼好的钢材根本卖不出去。

    1984年,老书记走了,沈文荣当了这个厂的“一把手”。痴迷“钢情”的他做了一个“钢铁将军梦”——“冲出本省参与竞争,三五年内实现产销量全国第一、产品质量全国第一”的两大目标。当然沈文荣不敢定位在炼钢量上,而是做钢产品——钢窗料。上世纪80年代初,苏南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起来,造房子用钢窗成为一种时尚,于是沈文荣的“钢铁将军梦”也是由此而来。

    别以为当“钢铁将军”就那么容易,沈文荣为此曾带了一群农民工到吴县钢材厂整整学了28天。技术学到手后,他的胆子跟着大了起来,一下子上了9条生产线。那时用钢窗的百姓和单位已经非常普遍,但沈文荣他们是新厂,销售是个问题。

    “怕啥,大不了我们像货郎担串村走巷呗!”沈文荣是农民出身,农民是社会上最没有面子的人,所以他想得出这样的穷法子,居然还越销越多,一直做到能够生产9个系列产品35种规格,成为当时国内钢窗产品规格最全、产品最多最新的窗框钢生产的“老大”,占全国同类市场产品的65%的大厂!

    沈文荣真正成了“钢铁将军”——生产钢窗材料的“将军”。

    “别小看做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简介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目录 > 第四章 长江“沙王”沈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