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洋洋。”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1975年,虽然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各条战线如久旱中迎来一阵春雨,但“文革”所形成的只讲“阶级斗争”、不抓生产和发展的政治空气,在当时的农业战线也还极其严重。吴仁宝想实现“誓改江阴面貌”的雄心十分困难。“建设新面貌,县委是关键;不怕群众不愿干,就怕县委不敢干;不怕农业上不去,就怕领导干部下不去;不怕基层干部不团结,就怕县委班子思想不统一。”面对重重压力,吴仁宝在县委常委会上用朴实而炽热的语言,感动和激励着县委一班人。“干社会主义,就要拿出真变化。”吴仁宝结合江阴实际,提出三项“大跨步”。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其中有一项最能体现吴仁宝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的实干作风,他要求县机关干部改变以往坐办公室的作风,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人员到基层或农村,三分之一人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三分之一人员留守机关处理日常事务。如此一来,整个江阴县机关和基层单位的干部,精神面貌和工作干劲为之一新,全县各项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景象,江阴的各项发展由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阶段。从1975年至1980年吴仁宝任县委书记的五年里,江阴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整整翻了一番多。江阴本先进,昔尚不逮今,今日沸腾谋建大寨县,苟欲描摹语言良难寻。我闻此讯心跃然,不胜欣喜望南天,仁宝同志江阴众,英雄业绩维仔肩。更思举国数千县,孰不能如江阴焉?

    这是身居京城、与吴仁宝同乡的中国语言大师叶圣陶老先生在报上见到江阴欣欣向荣变化时,“感极喜极”地给吴仁宝作了一首诗。老先生感慨万千道:“我乃苏州人,想苏州人当同此兴奋。即非苏州人,亦必欢呼称颂也。”

    一生耿直天真的叶圣陶先生哪知他所万般欣赏的农民兄弟吴仁宝的“英雄业绩”,却在一些人眼里并非如此,加之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我们曾都记得,随着陈永贵为代表的一批农民典型和大寨旗帜的纷纷失色,或退出政治舞台,红了几十年的吴仁宝似乎也让个别喜欢在某个政治气候中捞稻草的人看到了机会,他们先是写黑信说“华西是假典型”——华西假了吴仁宝还能真吗?这种逻辑的推断所造成的恶果极其可怕。而吴仁宝坦荡无私的工作作风,又使一些“讲实际”的干部党员也找到了“出出恶气”的机会……

    1980年5月中旬的一天,江阴县直机关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出席即将召开的中共江阴县第五届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发生了一件曾在中共江阴县委和江苏省党史上十分罕见和震惊的事:身为江阴县委书记和中共江苏省省委委员、业绩卓然的全国老典型吴仁宝,竟然落选了!

    县委书记落选县党代会代表,更何况这个县委书记此时还是党的全国“十一”大代表呢!

    这是吴仁宝一生从未有过的一次大起大落——是在他入党整40年时、官职最大、为党的事业干得最火热、功绩最大的时候出现的政治命运,刚毅的吴仁宝此刻真是欲哭无泪……无奈中的上级组织考虑到这种局面,决定调吴仁宝任地区农工部负责人,但吴仁宝请求道:“我来自华西,还是回华西。我是党员,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想为百姓多干点实事,坐机关不太适合我。”面对一位不计名利的老共产党员的诚恳请求,组织上最后答应了他。

    吴仁宝从“县官”的宝座上又回到华西村当起了农民。

    南京雨花台前宣誓时那两行泪水,是不是这位老共产党人内心涌出的一丝委屈?还是其他什么?吴仁宝从没跟人说过此事,华西村人在这种不平中也获得了一份欣慰,他们再一次看到老书记又意气风发地回到了他们中间!

    53岁的年龄从县委书记岗位上正常卸任,以后的日子颐养天年也属情理之中。然而非正常“下台”的吴仁宝却选择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简介 >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目录 >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