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真温州 假温州 原来是台州……
、学者文人被贬谪居于台州的史实,就有许多起。比如高宗时的宰相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骆宾王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被贬为临海县丞;代宗时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广文博士郑虔,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贬到台州任司户参军事等等事件。不过,正是因为历史上有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被贬到台州,使得这些不服朝廷的将才志士能在这块土地上以另一种方式发挥雄才大略,并得于传播于广大民众之中,植根于台州的每一寸山山水水。骆宾王这位7岁就能写诗惊世的天才神童,即便贬为台州一县的七品县丞后,仍担当起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起草者,他那“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雄文佳句,至今被人所熟诵。那位终身命运不佳的广文博士郑虔,远谪台州,用了3个月时间,从长安艰难行走4000里到达台州之后,见这里竟没有一座像样的学馆,便决心将残余之年,办馆兴学。郑虔亲自授课,使台州学风大振,出现学馆内“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盛况。郑虔留下的办学重教遗风,一直影响到台州的至今……
长达一千余年的封建皇朝时代,台州一直被朝廷当作贬官流放之地,又加上这些被贬的官员和学士经常奋起反抗朝廷,所以台州在历代朝廷的眼里,是块必须打压的地方。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留下的规矩,辖6县之域的台州,在之后的一千多年设郡立州的历史里,竟然没有一个“台州”的中心城市!其他府郡却不是这样。比如苏州,设府建郡后就有了苏州城,之后的几千年,苏州的发展与沉浮一直没有脱离过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壮大。台州邻居的宁波与温州,能够发展成解放初期规模仅次于杭州等名城的海滨城市。尤其像宁波,自19世纪中英《南京条约》起,就成为中外著名的港口,其发展一直没有脱离过中心城市宁波府。所以到了20世纪初时,它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处在东南沿海各大城市前列,与隔杭州湾相望的上海齐步发展成东方大港。即便我们今天看到了大上海,如果没有“宁波邦”加入和源源不断的输血,是断然不能成大器的。相比之下,台州的命运实在可怜可悲,连台州人自己也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在千年漫长的历史里,“台州六县”这一广大区域内、长达8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竟没有形成一个稍有些规模和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问旧史,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台州是贬谪之地,他们根本不想把台州弄出一个有团结力量和象征意义的中心城市,这样做的意图非常清楚:让你台州永远一盘散沙,不得有为。即便到了新中国,台州仍有35年的漫长历史里没有一个中心城市。直到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将椒江、黄岩两个县级市一起拼合成现在的台州中心城区,境辖椒江、黄岩、路桥3区与临海、温岭2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市人民政府驻椒江区……至此,台州市才结束了有州(市)无城的历史。
中国的民营经济发源于台州,早已被那些研究“浙江现象”的学者所共识,但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温州人似乎是最先搞起中国民营经济的。正如前文所言,历史上的台州是块贬谪之地,进那里的人和出那里的人都不愿说自己是台州而来、台州而出的人。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州人和温州人一起扛着补鞋机走遍大江南北时,他们着意掩饰了自己的祖籍,都说是来自温州的——温州人天不怕地不怕,烂了名声也不怕。台州人如此谦卑,原因只有一个:
外人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个台州,而温州却是大家熟识的,并且也是能从地图上找得见的地方。
日子一长便成了习惯,连台州人自己都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台州人了,加上后来温州人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场上本来就兴谁的名气大,谁的生意就好做。如此一来,改革开放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