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龙门山:天堂与地狱的轮回
年收入在两万无左右,这也使得农民们生活在天堂般的幸福之中。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震改变了龙门山的一切。
搭车从成都出发,仅几十公里的路程,便进入了彭州境内的山区。沿途满目皆是倒塌的房屋。抬头望去,两边的山谷,成了挟尘走石的猛兽;路边四溢的洪水,成了埋葬生命的掘墓机;谷间的风,也变成了窒息空气的疯狂死神……
往日美丽的山景全然不见,取代的是秃露在外的山体,仿佛被扒了皮的死鸡。滚石挡道,狗在疯跑,猫已腐烂,活着的牛羊也不再那么驯顺地在田野里乱窜。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遇难同胞留下的遗体的腐烂气味和消毒药水混杂的空气迷漫四周,令你窒息难受……
小鱼洞是龙门山的门户。这个镇在地震中同样经历了毁灭性的破坏。我没有考查小鱼洞与龙门山之间的关系,是否有鱼跃龙门一说?不过我知道到小鱼洞后,再往里走,就十分困难了。
小鱼洞的西南方向是虹口镇,与汶川的映秀离得更近。我后来曾经试图到那里去,但终未成行,因为那里的路事实上在5月底之前仍未通行。但我见到了这里的一位英雄……
与虹口相反方向,从小鱼洞再往东北走,便是白鹿镇,著名的上书院便在此处。上书院雅名叫领报书院,据《彭县志》记载,该书院由法国传教士洪广化主持修建,所需大理石、木料、彩色玻璃都从远方运来,整个工程动用民工近千人,历时十三年(1895-1908年)。领报书院修建在学堂山半山腰的山坳里,坐西向东,四周九座山峰呈弧形排列,人称九龙归位。书院的建筑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之风,既具典型欧洲哥特式建筑特征,又兼有中式四合院落式结构。主楼南北长约一百二十米,进深约十六米,共三层,每层十六间,层高约五米,置内外走廊,底层为储藏室。进正门,穿过二十多米宽、十二米长的门厅,是一个约六十米长、二十二米宽的大天井,天井正面即为其主体建筑—一高大挺拔的西式古典风格礼拜堂。礼拜堂钟楼约十二米高、九米宽,共四层。在书院四周,有高大坚实的围墙,墙外是众多苍翠挺拔的老柏松和千丈树,四季常青。领报书院曾是当年培养西南神职人员的高等神职学院,最盛时这里云集了近百名高级神职人员。此处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又是旅游胜地,故而常年吸引各路游客。2006年,上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2008年5月12日,这座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书院结束了它的生命,参与陪葬的有十几名工作人员和至今未搜索清楚的几十名游客……
龙门山的主脉在虹口与白鹿之上。从小鱼洞出发,越过白水河,大约还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
原来在白水河上有一座大桥,我去时已经没了,车子是在浮桥上冲过去的。浮桥由解放军铁军把守着,除了军队的救护车之外,几乎看不到通行的人。桥头的一位战士过来问我们进山干什么,当听说我是北京来的作家进山去采访时,有些惊诧地看了看我,说:里面非常危险,最好不要进去。
我抖动了一下军装,告诉他:我负有特殊的军事任务,必须进去。小兵斗不过老兵,于是我们从浮桥上急驶而过,车子两边溅起高高的水花……
春天的山区总是雨蒙蒙的。这让我们一路多了不少担忧。开车的省委组织部的司机是灾后第二次进龙门山,为了避免随时可能出现的山体滚石,他的车速变得特别快。而我们坐在后座的人由于担心前面的险情,双手紧紧地把着前座的靠背,眼睛片刻不敢离开前方的目标,并随时准备跳车——其实这只是心理准备而已,此刻真的来一次余震,再从山上滚几块巨石下来,我们所有的准备都无济于事。好在一切都没有发生……
但进龙门山的路越走趟险,车子不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