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调查真相
县级领导岗位,武威本地的干部群众关注程度空前。对一个地区级小市来说,一般干部能够升迁到县处级职务,也算是不小的官了。按照现在的干部选拔任职条例规定,正常情况下一个青年从学校毕业考公务员,再从科员到县处级领导岗位,至少也得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这还要看能力和业绩,甚至还没有排斥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人为因素,所以武威本地群众和本地干部对此次公选格外关注,不希望有任何猫腻。再者,我们按照录用公务员和公选选拔干部的相关规定,从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初审、知识测试和资格复审,到面试、差额考察(考核),再到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市委决定、任职前公示、办理任职手续等设立了九大程序,比一般公选程序多了3道程序。这其中参与资格审查、面试和几次考试及差额推荐程序的‘考官’,就有好几百号人。仅此就有上千双眼睛盯在那里,在他们的背后则有更多的眼睛一起盯着我们的公选。更何况,还有面对全国、全世界的网络信息,这个层面盯着的眼睛就更多、更尖锐了……”

    李明生介绍了一个情况:报名条件里没有说只向武威以外的青年人招聘,而且武威本地青年同志还有一些特殊的“优惠条件”,比如对“211”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者是可以“直接报考”的。“这条件对武威本地青年干部同样很有吸引力。在报名和初审期间,光我组织部就有5名在职青年干部报了名,他们享受着比其他地区的青年更直接和更优越的报考条件,比如至少有些与武威发展相关的试题以及熟悉的考试环境等,可惜他们都没有考上……”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你组织部的人参加‘公选’,不怕外面的人说闲话?”采访中我抓住这个情况问李明生。

    “不怕,因为凡是参加‘公选’的本地人不管是组织部的还是其他市委、市政府机关及其他部门的人,都必须在报名后脱离与考试相关的‘公选’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必须遵守和接受与其他所有报考者同样严格的程序,更不得出现任何作弊现象。”

    明白了。

    “公选”组织工作和实际操作是从2011年10月、11月就开始了。12月9日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等媒体上发布公告前后,武威相关部门将此作为一个近似“战役”来组织实施,尤其是组织部门,可谓是集中了精兵强将,全力以赴投入。

    中组部联合工作组和我采访时,都查到了当时所有程序的原始材料和操作规程,甚至细节记录。由此我们了解到武威市委对“公选”的重视程度和严密的组织安排。事实上,由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组成的领导小组一直领导和指挥着整个“公选”的每一个环节。公选工作办公室的同志更是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

    12月6日,市委常委在“公选”公告发布之前,又一次召开专题研究会。两天之后的8日,即公告出来前一天,“公选”工作人员培训会就召开了,组织部长李明生主持并作动员讲话,提出五点意见。其中在讲到此次“公选”的意义时,非常明确和清晰地讲道,“就是为优秀人才搭建展示才智的平台,真正把推动跨越式发展有本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而且清楚地强调了此次“公选”中有“两项创新措施”:一是“211”大学毕业生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和清华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的,可直接报考副县级领导职位;二是资格审查合格人数和进入面试人数达不到比例要求,但其中确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时,由市委视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该职位的公选或面试。

    求贤若渴,昭然可见!

    “这次公选职位多,又是面向全国,参与的范围更广、影响面更大、社会关注度更高,工作难度也更大,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整个公选工作,造成无法挽回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牛风波简介 >三牛风波目录 > 第四章 调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