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伶仃洋西岸土很热
那一天雷声过后,雨下得特别地大,似乎在预示着一个新中山的降临……
我们已知中山的前身是香山,而古香山在并不遥远的历史镜头里,它是个被海洋包围的小岛屿。因其“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也。由于珠江水日夜不息的冲积和先人们世代的辛勤围垦,“洲岛日凝,与气俱积,流块所淤”,香山岛渐渐地和浮在珠江口的那片海洋上的小山连在一起,于是有了现今我们所看到的珠江与大海相接的珠江入海处的一片新海域。当地人都知道,这片海历史上早有名,它叫伶仃洋。古人称海不称海而叫洋。洋似乎比海更大。古时的伶仃洋确实很大,在闭塞和落后的百余年前,珠江三角洲的人知其伶仃洋而并不知南海,以为伶仃洋是他们通向那个不可知的大海的唯一海域,因而伶仃洋在当地乃至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许多英名与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南宋丞相文天祥的那首《过伶仃洋》的诗篇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今许多人并不知道近代中国历史其实是从伶仃洋开始的。
泛义讲的珠江海口,事实上就是伶仃洋通向南海的那一片宽阔的海面区域。当年中英“鸦片战争”就是在这里拉开序幕的。曾有人把古老的中国地形比作一个“四合院”,而伶仃洋则是这个“四合院”的门房。现今珠江口仍有“横门”、“磨刀门”、“金星门”等江洋交界之处的地名。
伶仃洋在中国近代史上出名,是因为清朝政府将掌管“门房”钥匙,交给那位“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后才名扬天下的。当年英国侵略者为了打开东方帝国的大门,就是从伶仃洋发起了一场让中国人耻辱的战争。然而伶仃洋本身带给中华民族的东西有许多并不为世人所关注。不说唐宋时海洋“丝绸之路”的木船是如何从伶仃洋启程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就说中山引以为自豪的容闳、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伟人走向世界时,他们无不都是通过伶仃洋才见到了人类的“新天地”。伶仃洋因此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落霞般的血色悲壮,同时产生过更多的辉煌诗篇。近百年中国与外界的商贸和人才的交流,尤其是文化融会,无不带着伶仃洋的海风色彩。
伶仃洋的海风如同它的水势一样,凶猛与温存并存。而伶仃洋的水质更为独特一方,它既有海的咸性,又有内江之水的淡味。咸淡交融,内外相嵌,使得周边的海域与陆岸组成了中国南海之滨的一个聚宝盆。这聚宝盆置于大中华地域的“门房”之前,恰似宅居前的一个开满荷花的半月池。
黑格尔有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激起勇气,要去超越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饱饮了伶仃洋咸淡水的香山人,当然首先应该是中山人,他们正如黑格尔所言,成为最先激起超越自我和超越民族的激情,在寻求改变自己落后命运的过程中,“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义无反顾地向前,直到望见一片洒满阳光的新天地。也许伶仃洋在近世纪的数百年里饱受了险恶与屈辱的痛苦太多,故而在潮落潮去的公元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特意在这儿画出两个经济“特区”,从此之后的伶仃洋变得扬眉吐气而一发不可止,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最为辉煌之地,以还其雄强本色。
伶仃洋的历史代表了中山的昨天和今天,伶仃洋的潮起潮落更折射了中山现代化建设的风起云涌。
1990年,伶仃洋西岸的中山土地上,燃起了一团火炬,它便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