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油井。基准井井位的确定必须慎之又慎,一钻下去,能否出油,不仅影响到整个松辽战役千军万马的士气,而且对油田未来的命运有着直接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口基准井只要一开钻就是数百万人民币,还是五十年代的货币价值!打出油还好,打不出油,一口井下去,就等于让数万人饿一年肚子。1957年开始,新中国每年已经有几百万人逃荒要饭了。这一切,顾功叙和黄汲清一样清楚。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科学家们的肩上,大多承担着两副担子:一副是要搞出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成就,一副是用最少的钱干出最大的事业。中国的科学家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可敬。然而几年之后,文革浩劫又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可悲的科学家。此为题外话,暂停!打住。
“还是老话一句:事不出三!”顾功叙依然眯眯笑地回答黄汲清。
“行!在松辽这个大蛋糕上能三口咬出金娃娃,你这笑眯佛可真是又给全中国人民立大功了!”黄汲清十分高兴,他知道顾功叙说的事不出三,就是打三口基准井来完成出油这一壮举。这种胆识如果没有高超的科学技术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匕,捅那么几个水桶口大的井并保证让其见油,这与大海捞针的难度不相上下,顾功叙的能耐大就大在这个地方。
不过这一次他补充了一句话:“听说石油部也在松辽上马了,能同他们配合起来一起干,效果可以更好些,至少可以为毛主席省一大笔钱。”
“这个工作我来做,明天我把翁文波叫来商量商量。”黄汲清蛮有把握。
“那么,过几天我去趟松辽,长春石油物探大队的朱大绶、王茂基他们干得很出色。如果他们在基准井布孔时,再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打在沉积岩厚度最大,预测生油条件较好,含油气记录最好的区域;第二,争取打在局部构造上,因为邻近油源区的构造可起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作用,这样的构造很可能储集油气。我想这两点注意了,事不出三的牛皮不会吹破!”顾功叙说着呵呵呵地自笑起来。
“老弟,祝你再次成功!”黄汲清朝顾功叙的肩膀重重拍了一掌。内松辽盆地石油普査的战幕拉开以来,黄汲清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前方的每一个战略部署的走向和具体的战术运用。虽然这段时间他个人的职务一直在不停地变动,有些变动连他自己都感到突然和无奈,但松辽盆地就像一个未出生的胎儿一样一直装在他肚里,他不管别人怎么来回地摆动他,捉弄他,甚至是摧残他(1957年的反右就是一例),可黄汲清从来没有放弃对松辽石油寄予的厚望和倾注的全身心的热情。
因为关系到中国石油和黄汲清自身命运,有必要向读者介绍这样的一些历史背景:1956年秋,根据中央的指示,地质部的机构作了重大调整。原来的各大区地质局等被撤销,而改为几个总局如东北地质总局、南方地质总局等,原普委被撤销,改组成石油地质局,黄汲清任该局总工程师。普委的其他几位领导,刘毅升任地质部办公厅主任,谢家荣任地质研究所第二副所长,第一副所长由黄汲清兼任之后,谢再也不管石油工作了。李奔留在石油局,当副局长。身为总工的黄汲清实际上是当时全国石油地质工作惟一的技术总负责。因为那时石油工业部还没有成立,康世恩领导的石油管理总局的主要技术顾问也是黄汲清。此间,黄汲清经历了几件大事。一件是他亲自主持和领导了新中国的第一张中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这份图对之后的中国石油工业起到广重大的指导作用,今天我国的许多石油勘探设计仍出自于该图。第二件事是他利用总工的身份,建立起了国家第一支最具实力的石油技术骨干队伍,如朱莨、关土聪等技术专家调进了石油局,后来这些人都在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经历的第三件事是反右斗